特寫:變「糞」為寶 台灣流浪貓之家探索「自給自足」之路
2018年-09月-30日 08:50:19来源:新華網
照顧近百隻貓是一種什麼體驗?除了愛心,還需要智慧。台灣的陳人祥創立「拼圖喵」流浪貓中途之家後,自創貓糞肥料,試圖探索一條資源迴圈利用的經營道路。
走進位於新北市永和區的「拼圖喵」中途之家,就能看到庭院內碼放著一袋袋肥料,由落地玻璃窗相隔的屋內,數十隻毛色各異的貓咪探頭探腦,「喵喵」撒嬌。
貓糞肥的研發過程不是沒有經歷過失敗,陳人祥回憶起最糟糕的情形,整個空間裡彌漫著貓糞味,「就好像煮大便」。
今年41歲的陳人祥曾是遊戲軟體工程師。因為「想要做一些對這個社會好的事情」,而非只創造「虛擬的東西」,他辭掉工作,於2014年籌錢租下這所幼稚園舊址,創立貓旅館,同時收留街貓,但資金很快就入不敷出。
「一是想在照顧貓的同時產生收入,二是不能違反貓的意願,這件事必須是貓非常自然、做得很好的事。」陳人祥說,為了找到出路,他想到利用貓「吃喝拉撒睡」方方面面,最終鎖定「貓糞肥」。因為他發現,動物糞肥堆肥往往需要粗糠、木屑等物質當介質,而貓砂的材質就是木屑。
陳人祥與專業工廠反復商討,也經歷過臭氣熏天,最後定制出帶空氣內迴圈功能的堆肥機,解決氣味問題。如今,不到一人高的堆肥機在庭院角落辛勤運轉,以消耗的貓砂計算,一天大約生產25到30公斤肥料。陳人祥打開機器,捧起一把鬆軟的黑色肥料,聞了聞:「其實很像土的味道。」
據介紹,貓糞肥有機含量不算很高,更接近於土壤改良劑,使用後作物不容易生病。貓糞肥誕生後,陳人祥希望能與農民合作,產出作物後再由「拼圖喵」販賣。然而這種新奇的肥料,即使通過各項檢測,也不是所有人都敢嘗試。最終一位宜蘭的小農認同了他的理念,兩人合作收穫了貓糞肥種植的水稻——「貓便當米」。
「貓便當米」後,又有了「貓便當菜」……上周,他參加了「台灣國際迴圈經濟展」,帶去的「貓便當茶」和自製天然貓砂也頗受好評。「未來還希望製作面膜,我們提供肥料,請小農種一些香草植物。因為我們有超過95%的支持者是年輕女性。」
如今八名全職人員運營的「拼圖喵」,照顧著八十多隻流浪貓,而場地最多可容納百餘隻。除了照顧和送養,「拼圖喵」還是溝通動物保護理念的場所,這也是陳人祥的初衷。
在他看來,人有時需要改變「人本位」的思維模式,才能更好地和其他生物共存。「一塊地方有各式各樣的動植物生活,鏟平之後蓋了房子,我們就說,你怎麼在這裡流浪?但那個地方本來就是它們生活的地方。」
雖然「拼圖喵」目前還需要依靠捐款,但陳人祥相信年底有望達到收支平衡。自給自足的運營模式若能成功,也許就能成為保護流浪動物的一種解決方案。
「我現在也在思考,有沒有可能把這樣的模式帶到不同地區。」他表示,通過參展,大陸、香港、馬來西亞、甚至南美地區的朋友都關注到了「拼圖喵」,但在動物保護議題上不能急於求成,要考慮人們的接受度,讓不同想法的人有機會彼此溝通、理解。
[责任编辑:刘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