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泥土最芬芳 「台灣微雕第一人」登陸

2019年-09月-11日 08:07:22来源:台海網

台海911 福建日報報導 他被稱為台灣微雕第一人」,創辦了毫芒雕刻除了微雕,他積極廣傳統磚藝術,他——祖的泥土最芬芳

之技

文化與兩岸文創產業融合論壇日前在福州行。台灣微雕藝術顯攜欖核雕、米粒雕、金雕等微雕精品亮相同期舉辦的文創產品精品展,其中,世界上最小的金小老鼠」系列作品尤為驚豔6金小老鼠聚在直3毫米的金元上,表情各,栩栩如生。紹說金雕刻的小老鼠尺寸1毫米左右,有「十全十美」「同心」等造型,「雕了6月,失了上百次」。

上世60年代初,陳逢顯與微雕結緣。當時還是小三年的他第一次參觀台北故博物院,到了清代雕刻家祖章的世之作——雕橄核舟3.4的核舟桅帆索俱全,合自如。舟上,雕著8態動作各的人物,有人手持卷,有人正在船煮茶……舟底有毫芒刻《後赤壁》全文三百字。方寸之,就把蘇東赤壁的景象描摹得活驚歎不已。自幼藝術便下心,要學習微雕這門華傳統藝術

知道的理想後,小他先法,「老師說要把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得基本功」。此,篆、隸書、行書……各種書法字體陳逢顯無不潛心臨摹鑽研,他還廣泛涉獵繪畫、雕塑等,為日後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1981年,顯進台灣鈔廠,得以接到放大鋼針、微毛等基工具。每天手持鋼針雕刻貨幣雕版,日月累,他便磨出精的雕刻技巧和沉平和的耐心。

由於當時台灣幾事微雕事無師可拜的只能自行揣摩,這條路走得格外孤辛。除了苦,他台灣各大圖書館搜集文解微雕工法。

微雕最早於中的甲骨文,因甲骨取得不易,因此不少甲骨文字都得很小,到了宋末才由工加以作推北故博物院中典藏的多格、象牙雕等也是微雕工藝頗具代表性的作品。北故博物院收藏有多枚核舟,方寸之,可華傳統文化之博大。

十年一

要把物容於毫,不失其形,又要栩栩如生,不是件簡單的事。如何個細小的西雕成藝術品?顯說,他平工作是以利的美工刀、尖的鋼針為工具,將東西置於放大下雕刻。,每一刻都要凝神閉氣,控制有度,手不能抖,不能喘,神閑間細琢磨,稍有不慎就前功盡棄

微雕耗時費力,了雕刻一1毫米高的猴子,花半年的時間,其10多次。他也曾嘗試雕刻大熊,前年都失了,直到第三年才成功。顯現閉氣可以持一分,平均一分書寫字,而他的作就是在一吸一的吐納間完成。一路走,靠的就是心如一,滴水穿石。

訴記者,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各只有0.8米的微小《唐三百首》,全38,重0.35克。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了。「微小高,一本微小書約需花時間才能完成。」顯說下他已完成的微小中,又以童「小北度最大。其中不有文字,而且線條、色彩富的插,一般人哪能想像到,在0.9米的繪畫能清晰地填上色。

的手中,、木、竹、棉、石、沙、金脂都可用微雕的材料。他的作品材也十分泛,有在蜻蜓的四片薄翼上書寫二十首唐,在一粒小的貝殼沙上雕刻「一粒沙一世界」六字。螞蟻頭「合作成功」四字。字有楷,有行有草,皆清朗俊秀。次他帶來的作品中,就有在一粒米上刻有「翠玉白菜·故」以及「共九字。放在玻璃中的每件作品,前面都配有一個放大鏡,否則光靠肉眼無法看清。

坦言,其他雕刻藝術相比,微雕作品因不能拿把玩,因此不是拍寵兒,但是中楚。如今,已收了10徒弟。從當年的自成才,到北故博物院文物工法薪人,顯認為下最要的便是工承,「因為從事微雕藝術,需要能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方能磨得一」。

「雕」出新生

除了微雕,孜孜以求的有用燒磚弄瓦。福州展,他也帶來了他的雕作品,如硯台制而成,其上雕琢有憨可掬的物,讓許多民眾愛手。

1997年,顯創辦了他的私人博物毫芒雕刻,由此嘗試磚藝術在博物館開設磚DIY專區這樣做最初是了吸引更多民博物,同也接觸磚這門傳統幾個月的嬰兒,用小輕輕一按;老人,用手掌一於家人來說,都是最珍念。在他的博物館內客可以用雕工自己鎮紙硯台掛飾等。

藝術台灣百年史,但近30覺這一技的式微。於是,他始致力於把藝術到基新店下城是位於台灣新北市的一片老城,這裡有一1.5公里的田,因兩側紅磚裝飾有各式壁畫顯具一格。訴記者,他下城社400居民一起打造了一座400居民都有自己的想法,他把它,然後再由把它以雕的形式設計過這條磚客可以這個有三合院、潭山,有美的荷花池……他把這裡土人情」在壁上。

不但美化了社還帶熱人感的是,有的老人已經過世了,但是他的子女常常會來這裡撫摸他生前的作品以此緬懷有的小朋友大了,還會帶自己的朋友看小候的作品,或者看看自己兒時想是否實現了……

「泥土全世界都有,在我心只有祖的泥土最芬芳。顯說,秦風漢韻在泥土中,跟老祖宗留下的古老文明一相承,「希望助每個愛玩泥巴的人,住中文化」。

福州,的毫芒雕刻館還與福州市山石雕刻藝術研究會簽訂合作定,推微雕文物工法技山石雕技交流切磋。常年往岸的他希望能把自己生的手和文創經驗到大

[责任编辑:杨永青]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