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創客分享「西進」經驗:「接地氣」「贏未來」
2019年-06月-28日 09:13:34来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昆明6月27日電 題:台青創客分享「西進」經驗:「接地氣」「贏未來」
中新社記者 胡遠航
第8屆雲台會系列活動「雲台青年企業家創業創新分享對接會」27日在昆明舉行。多位在大陸創業的台灣青年,分享他們的「西進」故事和經驗。
「創一代」的西進「座標論」
台灣金融博士游智彬,是典型的「創一代」。其西進大陸,分為實習、就業、讀博、創業「四部曲」。
2012年,正在讀研的游智彬獲得到義烏一箱包公司實習的機會。畢業後,他留在浙江就業。隨後,他又就讀廈門大學金融學在職博士,並開始創業之路。如今,其諮詢公司已組建覆蓋兩岸的金融團隊,為大陸80家金融機構提供服務。
提及西進的原因,游智彬列出一組資料:1992年,台灣的GDP相當於大陸的一半。到了2012年,台灣GDP只有大陸的1/20。「好的市場和機會,總是會讓年輕人前赴後繼。」游智彬說。
但游智彬西進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他在大陸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銷售員。
「為了跑銷售,我一年走遍大陸多個省份。平時,還充當倉庫管理員。」游智彬稱,「回過頭看,西進大陸,需要勇氣,更需要毅力。」
游智彬認為,要想創造財富需要把握好3個座標——區域座標、時間座標、行業座標。台青西進同樣如此。
「挑好大陸這個好座標,還需細化省份、行業。」游智彬說,他始終堅持多學習、多參與交流活動,一步步找到適合自己的座標。
「擺渡人」的西進「六原則」
會上,是創業者、也是台青創業「擺渡人」的鄭博宇,分享他的台青西進「六原則」。
鄭博宇最開始被大眾瞭解,是因為一條熱搜——「就算在天橋上貼膜我也要留在大陸」。說這句話時,鄭博宇剛被外派到北京,沒有五險一金及休假,生病了也只能硬扛,但這並沒有讓他失去對大陸的信心。
2015年末,鄭博宇入職首鋼創業公社,成為首鋼集團首位台籍工作人員,負責台灣青年創業等業務。至今,其所在部門已服務台灣團隊、企業超過3000家。
「我創業就是幫更多台青在大陸就業、創業,在此過程中也接觸眾多西進的台青。」鄭博宇說,總結多年經驗,他認為台青西進想成功,需堅持「六原則」——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重發展、促融合、贏未來。
「事實上,不是每個台青都得來大陸發展,但台青不能不知道大陸正在快速發展。」鄭博宇建議,台青西進創業,應思考創業專案能否解決痛點,多去調研市場,多與前輩交流。此外,不管是來創業還是就業,建議台青放下優越感,重新看大陸;心態調試好,盡力去嘗試;盡可能爭取交流機會。
台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何溢誠也提出,台青西進還需自身硬,同時也要充分把握在地屬性和特質。兩岸青年也應以合作代替競爭,強強聯合。(完)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