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重啟|成都有多大?裝下兩岸青年的「田園夢」 過上「斜杠生活」

2020年-04月-23日 10:00:00来源:封面新聞

  有田園,有音樂,有夥伴,這是莊慈芯的理想世界。

  沾露水,聞稻香,結知己,這是莊慈芯的現實生活。

  理想與現實,在成都相遇。

  地處西南城郊的一座農場,裝下莊慈芯的「田園夢」,並吸引一撥接一撥的兩岸青年,在這裡經營各自的「斜杠生活」。

  高學歷台灣女青年從零學起

  體會「靠天吃飯」

  農場的名字裡有「愛」字和「家」字,主人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表達得足夠坦白。「成都是一個讓我有家的感覺的地方。」來自台灣高雄的莊慈芯,去過不少地方,把她留住的,是成都。2017年初,莊慈芯和老公定居到成都,並開始為夢想尋找出路。「我對生態環保有關的公益、教育,一直很有興趣,而老公學的專業是環境工程,所以我們想從農業做起。」

  地處成都市雙流區黃水鎮的這片田園,是她的理想之地。

  首先是位置。「這很重要,它應該在近郊。」按照莊慈芯的設想,農場要發揮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示範與參照,讓城市人明白,除了鱗次櫛比的鋼筋水泥外,田園生活可以是什麼模樣。「近,為了方便從城市到這裡;遠,為了保證鄉村風貌。」

  接下來是土地。莊慈芯的目標明確,要做的是有機農業。眼前這片約200畝的土地,進入她的視線前,已經完成近7年的土壤改良與休養生息。

  莊慈芯正式從城市步入鄉村。初來乍到時,肩挑中國政法大學國際經濟法博士、西班牙外交學院國際關係與外交學碩士、英國白金漢大學國際法本科和碩士學歷的她,並沒有佔據上風。精通的多種語言,在鄉民間沒用;從多個國家積累來的豐富閱歷,在春耕秋收時也毫無優勢。

  反倒是三十餘載的城市生長,讓她意識到,惡補空白的鄉村生活,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播種,養護,收割,這些辛苦,是要自己去體會的。」有過曬痕,有過割傷,有過破皮、水泡的種種之後,她對「靠天吃飯」有了深刻的理解。「雨水、天干、嚴寒……對農作物都有影響。」

  「面前的這一片主要就會實現各種各樣的綜合功能,家禽家畜的養殖,蔬菜種植,基本上都在這一片。」站在田埂上,莊慈芯細數農場的點滴,她表示農場不僅可以種下「田園夢」,還能「種」出「農業+」的更多風景。「馬路對面是正在打造的二期項目,主要種植水稻。我們還歡迎當地農戶加入,並提供生態種養殖理念和技術的培養,面向學校、家庭等提供農事及國學教育相結合的體驗教學等。」她希望農場能成為有機農業示範地,將台灣的精耕農業運用到鄉村振興中。

  兩岸青年跨界「務農」

  收穫「斜杠生活」

  成長與改變,不止屬於莊慈芯。

  莊慈芯說, 「農場大概吸引來十一二個志同道合的台灣和海歸青年,我們一起在這裡嘗試各種各樣不同的,跨領域的創作。」

  集合一眾年輕人的思想後,農場承載的夢想有了更豐富的內容。「我們想要做一個最時尚的農場,希望把鄉村裡自然生態的生活,變成年輕人的嚮往,更要留得住他們。」

  第一批來到這裡的年輕人,開啟了沒有邊界的創作。學工程的人,琢磨起了自媒體的運營,拍攝、製作、文宣,又是從零學起;學室內設計的人,不僅包攬了整個農場的設計,還主動挑起了農場舉辦的每一場活動佈置;酒店管理專業出身的人,反倒投入了農業科技,整日鑽研台灣引進的設備,一頭紮進了農作物回收、土壤改良等;還有學醫的年輕人,就地取材,在農場謀劃各種與康養相關的體驗課程……

  經歷跨界的鑽研後,每個年輕人都在農場尋得了屬於自己的「斜杠生活」。學酒店管理的台灣青年蔡侑惟多了「農機銷售員」「技術指導員」的身份。台灣音樂人林良諺,做音樂之餘,兼做活動策劃、導演、攝影、剪輯等。

  「在農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莊慈芯覺得,自己和夥伴是一群「務農人」,卻不僅務農。「我覺得這樣的生活是很適合現代年輕人的。」

  什麼樣的生活?「既可以腳踩土地,勞作流汗。也可以隨時享受都市生活,約飯逛街看電影。」她描繪著鄉村振興背景下,現代「田園夢」的模樣。

  「田園夢」下造「試驗田」

  為創新創業青年提供教案

  「投入生態農業和鄉村振興的青年,他可能來我們這邊比較有共同的語言,會喜歡這個環境,在這裡學一兩年以後,他可以去到自己喜歡的地方,然後去把他想要的田園夢做得更好。」

  莊慈芯緣何得出這個結論?她表示,2017年一起到農場的小夥伴,如今已有一些人帶著更大的夢想找到了新舞台。用她的話說,「都從『小白』,學成專業人才,再到別的地方開枝散葉」。有人把「田園夢」落到了北京,興辦起相似的生態農場;有人揣著設計經驗,去了最嚮往的設計事務所。

  莊慈芯感到開心,「這是一塊『試驗田』,它在發揮作用。」她說,農場在有機農業方面的堅持,是為了實驗與研發最生態、最健康的農作物,並改變人們對土地予取予求的心態,愛惜自然,珍惜勞動。農場的另一個堅持,則是為兩岸的跨界青年人才,打造築夢練習場,為年輕人提供一個親近鄉村、學習農業的場所。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對此莊慈芯深表認同,「年輕人走進鄉村,才能實現鄉村更有活力。」

  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莊慈芯在農場做足了「時尚」與「現代感」的功課。主題餐會、文藝活動、自然教育等專案,與田野風光、生態資源結合,人們驚奇地在這裡發現,「農場竟然可以是這樣」「原來田園可以這麼美好」。

  回頭再看當初的選擇,莊慈芯更有底氣。「2017年開始建農場,2018年鄉村振興的口號正式喊響,好像給了我們一劑強心針。」她有信心,未來的路會越來越好走,「天府之國的農業條件得天獨厚,加上鄉村振興的政策,田園綜合體的發展,包括人們對戶外生活的重視,對下一代的農業教育,都可以察覺到,在這裡做這份事業,環境是很好的。」

[责任编辑:王怡然]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