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媒學子「觸電」新媒體產品 為製作航拍短片「充電」
「AR、VR技術是自己從未體驗過的,能到四川親自感受高科技在媒體中的應用是我最期待的。」川台學子第一次見面時,不少台灣同學都表達了對這次航拍之行的期待。
7月9日,由國務院台辦新聞局指導,四川省台辦、川報新媒體中心和台灣旺報社共同主辦的「最炫藏羌風——第二屆台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進入第二天,台灣同學對活動的期待,在四川日報新媒體中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一場「黑科技」充電教學,不僅成功圈粉台灣學子,更為川台學子協作航拍之旅「整裝」。接下來,他們將一路西行,以「上帝之眼」解鎖「最炫藏羌風」。
「充電」教學側重應用 台灣學子「觸電」新媒體產品
參觀四川線上採編中心,探秘MORE大資料工作室,圍觀川報新媒體中心技術部,走訪川報觀察用戶端辦公地……啟程前大家先在川報全媒體集群進行了「充電」教學。
「想不到靜態的明信片用手機一掃,就可以掃出四川的珍惜動物、特色農產品、自然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遊風景的小視頻」,由川報觀察出品的《非一般的四川》AR明信片「撩」動了不少台灣大學生。
來自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的大二學生楊雅晴感觸頗深:「自己也是學平面設計專業的,平時有接觸AR,但更多是知曉它在產品、遊戲方面的應用,很少見到應用於媒體,非常新鮮。」她稱:「明信片本來是很靜態、平面的,把動畫藏在裡面,也許比單純放在網上,更能吸引人看。」
在MORE大資料工作室,來自台灣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的老師邱郁姿與工作室負責人交流後,對工作室的作品讚賞不斷。她介紹說,台灣高校老師多帶學生製作發佈在紙媒上的資訊圖,而對於適配PC端和移動端的資料類作品,目前尚在探索階段。
「黑科技」實操 台灣學子歎新聞報導竟有這種「玩」法!
以航拍視角串聯起「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特別報導的點和麵,帶領網友全面感受災區十年建設成果和百姓生活的巨大改變;用360°鳥瞰的互動式三維場景「濃縮」汶川「蝶變」成就;利用直播鏡頭反映7月2日成都蒲江暴雨救援狀況……兩岸學子在四川線上視頻部負責的講解下,觀摩了一堂新媒體新技術和新應用課程。
在川報新媒體中心沖創空間,同學們親自操控了與VR配套的無人機,感受了不用手動遙控、只用眼睛就可控制的無人機拍攝視野,兩岸學子都大呼:「簡直是黑科技。」
來自台灣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大四學生張朕滔不是第一次操控無人機,卻是第一次使用VR操控:「頭轉向哪,飛機就飛向哪。」他感歎,「從第一視覺來看,感覺自己也飛在空中,非常舒服。」
「這種操控很簡單,卻有缺點。」來自台灣世新大學新聞系的畢業生黃馨毅有不同的觀點:「掌控不了飛機背後的環境,且操控者的感官都在眼部,容易忽略自身周遭的環境。」「但操作方面真的非常人性化,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空拍(航拍)。」他說道。
首站都江堰取材 出發前領取活動任務卡
「深淘灘、低作堰。」9日下午,川台兩地大學生從成都市區出發,首站來到都江堰參訪取材。聽著講解,一路從二王廟下行,穿過安瀾索橋,站在魚嘴上,探頭看到身下岷江一分為二。雨中的都江堰,浪高水急,映著遠處朦朧的山水,恍若仙境。
遇此美景,同學們都歡喜地拿出設備,記錄、採訪、拍攝,忙個不停。「我拍了很多河流和人們上香的素材,感覺短片可以用到。」參觀完都江堰水利工程後,大學生們對這個充滿智慧的偉大工程讚不絕口。除此之外,周圍怡人的環境也另台灣學子印象深刻。台灣銘傳大學大二學生李姿瑩參觀完二王廟後讚歎到,「這裡真的很幽靜,很舒適,很漂亮。」
按照活動安排,從成都出發前,兩岸學子收到了此次實習體驗的任務卡:在前一日分組的基礎上,由組內台灣大學生策劃、編導、拍攝、剪輯一部3分鐘以內、以藏羌文化為背景的人文故事創意短片,組內的四川大學生參與並輔助。每組作品將在結營儀式上展示,由專業評委現場評分,根據故事創意、鏡頭語言、後期效果、現場表現等方面綜合評定,最終將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1名、三等獎2名。
[责任编辑:刘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