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俘獲44億元票房 中國科幻片迎來最好時期
原標題:中國科幻片迎來最好時期
《流浪地球》劇照。
「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决定選擇希望。」這是電影《流浪地球》中的一句台詞,恰如導演郭帆在過去數年間對他的「小破球」秉持的信念。這部被譽爲中國首部硬核科幻片的電影,目前累計44億元票房已成爲內地影史總票房亞軍。
此前,該片主創對它的期待僅僅是不賠錢,「這樣,以後的科幻電影繼續走下去,就好辦了。」結果比他們預想的要好太多。《流浪地球》也讓人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力量,科幻創作者吃了定心丸,最近的科幻項目投資意向陡增。不少科幻影視從業者說,《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電影迎來了最好的時期。」
信心
打破對國産科幻片的偏見
「未來事務管理局」創始人姬少亭最近很忙碌,作爲國內致力于科幻産業的公司,「未來事務管理局」春節後接到許多業務聯繫,客戶紛紛表達對科幻文學IP的興趣,劉慈欣等知名科幻作家的作品版權極爲搶手。「過去有的客戶只是詢問行業狀態,現在變得很有决心去推進項目合作,我們正在做的三四個科幻影視項目也更容易找到融資了。」
「《流浪地球》最鼓舞我們的一點在于,它的成功解决了信任的問題。」導演張小北執導的《拓星者》也是一部科幻電影,有望今年上映。「之前,國內很多投資方不知道這事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走得通,大家幷沒有足够的信心。」
許多科幻電影從業者都聽過這樣的論調:中國人不喜歡硬核科幻片;除了一綫城市的觀衆,不會有人願意爲科幻片買單;只有男性觀衆喜歡看科幻電影……在姬少亭看來,《流浪地球》大獲成功,打破了這些刻板印象,讓人們對中國電影市場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郭帆是這個行業的先行者,他通過艱難的探索,把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帶給大家,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推進功不可沒。」姬少亭說。吳京曾在接受采訪時回憶,郭帆最初向他介紹整個故事和物理數據時,狀態「如同打了鶏血又瀕臨崩潰」。面對這樣一個資金緊張、前途未蔔的劇組,吳京不僅從客串變主演,還投入數千萬元救活了「小破球」。而在《流浪地球》之後,科幻片的創作或許不再如此步履維艱。
經驗
中國電影工業通過實戰檢驗
作爲新世紀以來第一批嘗試做科幻電影的從業者之一,張小北對國內電影工業體系缺乏科幻片製作經驗深有感觸,「我們之前遇到的最普遍的問題是,雖然知道要做出什麽樣的效果,但是不知道會花多少錢,不知道找誰能做,只能靠摸索完成這個事情。」
而現在,這些困惑已通過《流浪地球》的實戰經驗得到了部分解答,七千人的團隊成員摸著石頭過河,趟出一條做中國科幻片的路子。「整個科幻電影産業鏈的各個環節,都經歷了一場實戰檢驗。」張小北說。
《流浪地球》籌備階段,劇組有「四大金剛」的說法,指的是四個常規拍攝中不會涉及的特殊部門,其中一個就是世界頂級特效公司維塔工作室。維塔開發了五套主演外骨胳,授權中方團隊複製和改裝了數十套輕版外骨胳。中國團隊前往維塔的新西蘭總部,在一周的時間裏學習了原始數據、製作技術、分步拆解、組合安裝。在借鑒和學習中,中國科幻電影從業者擴展了視野,也吸收了最先進的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地球》全片共計2003個特效鏡頭,其中中國特效團隊完成了75%。在中國影視類創業公司中,核心業務爲特效製作的公司共計67家,它們大多成立于2014年以後。這些年輕的公司在實戰中一步一步試錯,雖然走了不少彎路,但最終觀衆對《流浪地球》特效的評價是「不輸好萊塢」。
「過去大家無法想像如此巨大的一個工業産品能够真正由我們自己做出來,但是《流浪地球》實現了,它展示了目前中國電影工業可以達到的水準。」姬少亭說。
未來
科幻片和科幻作者風起雲涌
放眼2019年,多部中國科幻電影有望上映:滕華濤執導的《上海堡壘》改編自江南的小說,講述了外星勢力突襲地球,幸存人類在上海展開拯救地球終極大戰的故事,目前影片已傳出將在暑期公映的消息。張小北執導的電影《拓星者》改編自科幻探險漫畫,描述了未來一群人在外星荒漠掙扎求生的故事。還有《明日戰記》《球狀閃電》等影片,都可能于不久的未來面世。
姬少亭認爲,隨著科幻電影扎堆兒上映,可能出現水平參差不齊的局面,但對這樣的現象應懷著平常心。「不是每部片子都會很好,但中國科幻電影會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的成長,離不開一個健康的科幻生態圈。姬少亭還記得2016年創業初期中國科幻原創群體的匱乏,「成熟的科幻作者全國只有二三十人。」不過,隨著文化産業熱度逐漸上升和國內科技的發展,更多人對科幻文學創作産生興趣。「未來事務管理局」在過去的一年半挖掘培養了上百位科幻原創作者。他們有機會到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走訪學習,接觸前沿科學知識。「現在中國科研機構姿態更加開放,願意向文學創作者展示中國的科技發展。」
不久前,郭帆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中國科幻電影在製作上與好萊塢仍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流浪地球》在客觀上有很多不足,之所以票房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爲觀衆的寬容。」路漫漫其修遠兮。電影裏「流浪地球」計劃經歷了400年籌備,2500年航行,100代人參與其中……這是中國人熟知的「愚公移山」故事,它也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目標若是星辰大海,功成豈是一代人。
[责任编辑:汪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