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陸吧】到邊疆去!兵團文化在這裡散發新時代光芒

2018年-08月-16日 16:38:18来源:關注31條

王世超接受記者採訪。(圖/翻攝自臺灣網)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屯墾戍邊,建設邊疆!」「提高警惕,保衛祖國!」對新時代年輕人來說,這是軍旅片中才能聽到的宣傳口號,然而,這些卻承載了一代人真實、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

1969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哈拉蓋圖農牧場迎來了這樣一群人。他們平均年齡只有十七八歲(知識青年、兵團戰士),他們僅拿著一紙通知書便來到這片草地,從無到有,親手打石頭、蓋房子、發展耕地,在祖國邊疆揮灑青春的汗水。時光輾轉近半個世紀,祖國發展日新月異,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早已返了鄉,這裡卻依舊保存著他們當年留下的樣子。不同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裡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哈拉蓋圖農場是烏拉蓋管理區三個國營農牧場之一,也是兵團時期的內蒙古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十一團部所在地。近年來,依託濃鬱的兵團文化,哈拉蓋圖農牧場建成了一個原汁原味的兵團文化產業園,吸引眾多遊客慕名參觀。

走在園區內,仿佛置身于當年知青們的生活場景。大門上顯眼的紅色「1969」字樣、具有鮮明特徵的知青房、不時映入眼簾的「到農村去,到邊疆去」「為人民服務」宣傳標語、張貼在牆上的毛主席語錄……每一樣都能把人帶回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哈拉蓋圖農牧場統戰部部長張明月告訴記者,為將兵團歷史文化與旅遊產業完美結合,園區對兵團時期保留下的大禮堂、知青招待所、老郵所、司令部舊址等建築物進行修繕。也就是說,園區內的部分建築正是當年老知青們親手建成的。

如今,那群十七八歲的青年已經年屆七十,這裡雖不是故鄉,卻成了他們一輩子也忘不掉的地方,不僅常回來探望,還會將一些當年用的物件、照片捐給農場。2014年初,為更好的傳承兵團精神、弘揚兵團文化,農場開始籌建兵團文化展館,並於2015年6月正式開館。展廳主要以圖片、實物、文字再現兵團發展過程,展現兵團人熱愛祖國、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

紅色文化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依託兵團文化,園區新建了具有兵團特色的兵團文化展廊、社區活動陣地、體育館及假日酒店、幼稚園等,全部按照兵團風格而建。如今,園區已經成為當地展現兵團文化、旅遊、經濟發展的亮點,2017年接待遊客15萬多次,實現了年營業收入400多萬元。

基礎設施的完善也把百姓帶動了起來。「有很多群眾自願組織巾幗志願者團隊,遊客多的時候免費撿垃圾,大家都很支持往紅色文化方向發展。」張明月告訴記者。

  展館內展示的當年知青們穿過的棉服。(圖/翻攝自臺灣網)

在借助兵團文化發展旅遊的同時,園區還肩負著扶持青年創業的重任。為鼓勵管理區內青年創業,拓展旅遊服務範圍和水準,園區在核心地帶規劃了一處青年創業園,將修繕後的兵團特色房屋提供給青年開展旅遊經營項目。現已有12戶店鋪入駐創業園區,內容涵蓋歌廳、酒吧、咖啡廳、畫廊、旅遊產品銷售等。

80後酒吧老闆王世超就是其中一員。王世超的爺爺也是當年的知青,受生長環境的影響,他對兵團文化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喜歡唱歌的他曾在呼和浩特的酒吧當過駐唱歌手,在回到烏拉蓋工作之後,下班後的閒置時間讓他想給自己找點事做,「正好有這個機會,我就開了這個酒吧,晚上可以在這裡唱歌」,王世超說,而到了旅遊旺季,這個酒吧每天可接待六七十名遊客。

其實,哈拉蓋圖農場只是烏拉蓋發展旅遊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烏拉蓋管理區充分運用「旅遊+」思維,推動旅遊業與各產業、各行業的深度融合,著力構建起富有當地特色的旅遊體系,全力打造內蒙古自治區全域旅遊示範區。

傍晚的烏拉蓋沒有了白日的燥熱,有了些許涼意,兵團文化產業園內的體育場漸漸聚集了越來越多前來鍛煉的人。孩子們坐在秋千蕩得哈哈大笑,大人們三五成群閒話家常,生活看上去如此美好。(據臺灣網報導)

[责任编辑:韩静]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