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陸吧】人臉識別技術七奪世界冠軍
現在,人臉識別已經應用於銀行取款、支付、機場安檢、追捕犯罪分子等多個領域。不只是人臉識別,就連唇語識別技術也被重慶的人工智慧企業研發出來了。在2018中國國際智慧產業博覽會上,觀眾能夠親身感受這些新科技的魅力。
人臉識別技術廣泛運用
如今,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重慶江北機場、上海虹橋機場等全國80%的樞紐機場過安檢時,「刷臉」技術可以讓乘客快速通關。重慶的多家銀行也能實現「刷臉」取款。這項技術來源於雲從科技。
位於重慶兩江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的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3月,是一家由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孵化的專注於電腦視覺與人工智慧的高科技企業。其研發團隊曾7次斬獲PASCAL VOC、IMAGENET、FERA等智慧識別世界冠軍。作為人臉識別初創公司之一,雲從科技是一家從「出生」就貼上「國家隊」標籤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同時受邀制定人臉識別國家標準、公安部標準、行業標準的企業。
在銀行領域,全國400多家銀行已採用雲從科技產品,成為中國銀行業第一大人工智慧供應商。在安防領域,其人臉識別技術和產品在29個省級行政區上線。在民航領域,有54家機場選擇雲從科技產品。
在生活應用上,雲從科技正在試驗「刷臉購物」和「刷臉支付」。「刷臉支付」是怎樣的場景?雲從科技戰略規劃部總監姚志強說,當你購物付款時,櫃檯的人臉識別設備可以識別你的身份資訊、帳戶資訊,並實現支付。雲從科技與多家銀行深入合作,將來人們購物都不用掏出手機掃描二維碼或者輸入密碼,只需「確認眼神」。「下一步,這項技術還將實現分期支付、貸款等功能,全部依靠‘刷臉’完成。」姚志強說。
姚志強說,雲從科技從孵化起,就得到了重慶市政府和兩江新區的大力支持。去年,兩江新區成立數字經濟產業園,又引進集聚了一批人工智慧企業,實現了產業和人才集聚效應。重慶市為產業配套的不僅僅是辦公園區、環境,還有人才和產業鏈。
以前,人工智慧企業的合作夥伴大多在長三角、珠三角,重慶提出發展大資料智慧化之後,人工智慧的產業鏈愈發完善,開始聚集上下游企業,本地市場越來越大,對企業來說,機會就更多了。
姚志強透露,近年來,雲從科技的業務量一直保持每年三四倍的增長,從重慶走向全國,並走出國門。今年3月,雲從科技與辛巴威政府簽訂框架協定,在安防、交通、教育、金融等領域輸出中國人工智慧技術,支援「一帶一路」建設。
構建中西部產業生態圈
看嘴型就知道你在說什麼,重慶海雲資料研發的唇語識別技術在業界一直勇立潮頭。
位於重慶兩江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的海雲資料是人工智慧與可視分析領域的領軍企業。在唇語識別技術上,海雲資料對英文的識別準確率在80%左右,中文準確率為71%。如應用到場景教育、身份識別、公共安全、軍工軍事等領域,將發揮重要作用。
今年5月,由海雲資料承建的「白雲機場可視分析智慧指揮決策系統」在廣州白雲機場投入使用,該系統將機場內飛行區、航站區、綜合區的各項業務資料進行整合,結合大資料可視分析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實現了對飛機流、旅客流、行李流、貨物流、交通流的全區域覆蓋、全流程管控,每分鐘可處理6萬條資訊。海雲資料首席執行官夏耘說,這為機場資訊化建設從生產保障型轉變為智慧運營型起到了關鍵作用。
兩年前,海雲數據將總部遷往重慶兩江新區。夏耘說,在重慶市政府和各級部門的幫助支持下,海雲在研發、銷售、市場、人才儲備等方面實現了整體提升。
重慶對大資料智慧化產業的支援政策,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歸人才來渝創業。今年4月,依託於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國內首個中新跨境企業大資料服務平臺上線運行。該平臺由譽存科技與DC Frontiers公司聯合打造。
譽存科技是海歸博士劉德彬在兩江新區創辦的一家為金融機構、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提供資料智慧解決方案的高科技企業。劉德彬表示,將以中新企業大資料平臺為基點,逐步打破一些國家的企業資料壁壘,深化跨境資訊和資源的融合融通能力,助推「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大資料產業發展。(據大陸人民網報導)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