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陸吧】太行鄉村巨變——「小康路上·看鄉村振興」
聚焦太行新貌,兩岸媒體齊見證。9月10日至16日,由河南省台辦主辦的「小康路上·看鄉村振興」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成功舉辦。一周的時間內,19家媒體20餘位元記者組成的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團,先後深入濟源、焦作、新鄉、安陽等地鄉村,立體呈現太行山區農村今昔巨變中的鮮活故事和時代風貌。
「美麗鄉村」建設成效好,鄉村建設各具特色
12日,兩岸記者來到焦作孟州莫溝村,感受黃土青瓦間別樣的老家氣息。莫溝村黨支部書記萬紅舉說,2015年開始,孟州市抓住創建美麗鄉村的契機,啟動了「老家莫溝」專案。3年時間,莫溝村實現了從「死」到「生」的蝶變,成為全省響噹噹的一張「名片」。
莫溝村摒棄以往「大拆大建」的舊思路,利用將要廢棄的窯洞建立的特色民宿,與「老家莫溝」品牌結合,是個可以寄寓鄉愁的地方。而且,莫溝村是年輕人返鄉創業最多的村子,這讓人看到了鄉村未來發展美好的前景。
「老家莫溝與臺灣社區文化建設非常相似,都是根據鄉村特色,吸引顧客,發展旅遊。」
在焦作溫縣陳家溝村,這裡青石鋪路,管網入地,房屋統一修舊如舊,遊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旅遊公廁、環村公路全部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和諧整潔。
在焦作修武縣韓莊村,整潔的村容,完善的綠化深深吸引了兩岸記者。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家風」、「家訓」的牌子,用優秀傳統文化打造特色鄉村。
這些鄉村各有特色,現代氣息十足又生機勃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鄉村脫貧致富,能人帶頭+特色產業裴春亮接受採訪。
育種種菜效果妙,脫貧來看柏木窪。近年來,濟源市王屋鎮柏木窪村在村兩委一班人的帶領下,依託「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把發展蔬菜制種產業、實施富民增收工程作為產業脫貧的重點來抓,農戶實現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1300元。預計2018年底,發展「蔬菜制種+高山蔬菜」產業的貧困戶可實現全部脫貧。
採訪團走進輝縣裴寨社區,裴春亮的感人事蹟一樁樁一件件。作為裴寨社區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村民艱苦奮鬥、共同致富,他自掏腰包3000萬,修成別墅免費送給村裡的160餘戶鄉親;他還帶領全村合力修建水庫,一舉改寫了裴寨村靠著一口水井過活的歷史……
「裴寨社區發展的非常不錯,在‘全國道德模範’裴春亮的帶領下,房屋建設一新,村內環境優美,同時還因地制宜,做了一些魚類養殖,蔬菜、花卉種植基地,我們應該多多學習這種正能量。」《台聲》雜誌社李俞柔激動地說。
CCTV4《海峽兩岸》欄目製片人高輝說,鄉村脫貧致富,帶頭人最重要。他們不僅需要幹勁、能力,還要有奉獻精神,願意帶動大家一起幹。河南鄉村裡湧現出的致富帶頭人令人欽佩。
鄉村振興要有一股精氣神
鄉村振興要有一股精氣神,要有精神做支撐。郭亮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紅旗渠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激勵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優秀的民族砥礪前行,創造一個又一個的人間奇跡,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中,為鄉村振興戰略提振精氣神兒。
在輝縣郭亮村,從1972年開始,村民們用自已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意志,發揚人定勝天的郭亮精神,花費5年多的時間在峽穀峭壁中鑿出了一條長達1250米的絕壁公路,艱難地打開了與外界聯繫的通道。
在濟源市愚公村,家家戶戶都傳承了愚公移山精神。巧媳婦基地創業帶頭人賈海燕也談了她的理解:「我認為愚公移山精神就是:堅韌不拔、堅持不懈,我相信堅持這樣的精神,什麼事兒都能幹成!」
在林州紅旗渠畔的廟荒村,村民在紅旗渠精神的感召下,艱苦創業,把最窮的村變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鄉村。
扶貧先扶智,農村書屋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提升文化軟實力
大河書局。
莫溝村的窯洞圖書館是大陸最大的鄉村窯洞圖書館,該圖書館在原始窯洞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化裝修的理念,從外面看是土窯洞,進屋以後古色古香的裝修風格和便捷的閱讀環境,吸引村民和遊客來此閱讀。
裴寨社區建設了「裴寨新村習書堂」、讀書服務站等公共設施,引導鄉親們多讀書、讀好書,爭做新時代新農民。每天晚上8點準時播出的《朗讀時間》欄目,散發著濃濃的書香氣息,朗誦內容涵蓋紅色經典、孝道文化、農業科技、健康知識、趣味笑話等內容。
在這方面,一些文化單位積極進行著探索。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大河書局,從2008年開始參與全省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專案,將4000多萬冊圖書,1000多萬張光碟,送進全省的4.6萬多個農家書屋,為廣大農民送去了精神食糧,極大的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2018年,配合全省脫貧攻堅工作,又率先完成了1976個貧困村的數字農家書屋建設工作。
活動中,兩岸媒體記者紛紛表示,本次採訪活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安排合理、行程緊湊、服務到位,省台辦對這次活動的組織用了心思。
\這次採訪活動,海峽兩岸的媒體朋友們奔波于太行深處的田間地頭,記錄下鄉村巨變的精彩故事,傳遞出中原好聲音,感受到中原大地鄉村振興的新氣象,讓兩岸民眾見證河南省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及鄉村振興情況。(綜合整理)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