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陸吧】手機代替羊鞭 產品變商品……感受內蒙古的時代變遷

2018年-10月-11日 14:09:14来源:關注31條

手機代替羊鞭——古老生產方式迎來新變革

46歲的牧羊人額爾定圖的羊鞭放在庫房的角落裡,落滿了灰塵。10多年前,額爾定圖用上了手機。現在,一套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智慧放牧系統代替他手中的羊鞭,監控羊群狀況、餵食、飲水,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

額爾定圖的家在杭錦旗錫尼鎮附近的草原上,一家3口在1.1萬畝草場上養著1500多隻羊。他說「過去管理這樣規模的牧場至少需要8到10個人,而今只需兩個人。」

滾動了千年的勒勒車,在20世紀80年代結束了交通工具的使命,被速度快數倍的摩托車所取代,進入21世紀,摩托車又被更快的小汽車取而代之。

與羊鞭、勒勒車的「宿命」一樣,時代巨變的車輪「碾破」了黃河岸邊的老水車。如今的河套灌區,已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由自動控制水閘、田間探測器、手機智慧終端機組成了一套精量化配水系統,精准排放澆灌。

農民楊永忠說「以往是大水漫灌,既浪費水,又讓土壤鹽鹼化。自從2015年用上精量化配水系統,土壤開始缺水,系統就會提示,這樣能輕鬆控制灌溉的水量和時長。」

隨著現代大型農機具的普及,整地用的犁、耙、耱,播種用的耬車,打場用的木鍁、木連枷,脫粒用的石磨、臼杵,這些千百年間一直在使用的農具,如今只留從蒙古包到樓房——傳統生活方式迎來新變遷

生活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的牧民寶力德巴特爾,兩年前就沒再燒火取暖,即便是在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冬日,室內依然溫暖如春

建築師設計的可移動節能住宅為他開啟了一個新世界。他居住的外觀看似歐洲建築的60平方米房屋,運用國際領先的高保溫牆體和太陽能供熱技術,在沒有外部加熱或空調系統的情況下,一年四季室內都能達到舒適的溫度。

這讓那些對蒙古包依依不捨的牧民既吃驚又感歎。蒙古包,作為傳統民居伴隨蒙古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但從30多年前開始,從遊牧改為定居的牧民們蓋起了更加舒適且堅固耐用的磚瓦房。

在蘇尼特左旗薩如拉塔拉嘎查寶力德巴特爾家裡,現代城市家庭的生活要件幾乎應有盡有——齊全的傢俱陳設、24小時熱水衛生間、款式新穎的整體櫥櫃、電視、電腦、冰箱、汽車,還有信號很好的WIFI。

生活在林西縣雙興村的崔廣芝對趕集有著複雜的情感,老人蒸了40年黏豆包,春節前夕人聲鼎沸的集市曾經是她最主要的銷售市場。可幾年前,雨後春筍般出現的超市和網上購物,搶走了農村集市的人氣。

但時代給崔廣芝打開了另外一扇窗。今年初,村裡的志願者把老人製作黏豆包的過程拍攝成小視頻,通過微信和直播進行宣傳、銷售,第一天就賣出去150多公斤。春節前,老人通過網路不僅賣出去6000多元的黏豆包,還把自己打造成了「網紅」。

富裕和有閒暇時間的農牧民出門旅行、經商、出國……

移民搬遷、小村並大村,城鎮增多,狹窄的道路被立體交通網絡所取代,老舊的樓房被嶄新的高樓大廈所吞沒,還有公共廁所,變得多而好。

這是一個舊生活迅速消失的時代,是一個新生活逐漸誕生的時代。

把產品變成商品——陳舊觀念迎來新革新

47歲的斯琴巴特爾經營著一家只有在牧區才有的商店——奶食品店。做生意讓斯琴巴特爾一家4口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在他過去的觀念裡,這顯然不是什麼體面的職業。

歷史上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不重視商業,從小在傳統牧區長大的斯琴巴特爾也不例外。過去,蒙古族人從來沒有把牛、羊、奶食品當成過商品,但如今時代不同了,現在養牲畜就是為了銷售,會緊跟市場的行情調整畜群結構。

從主打民族特色的蒙餐館、售賣草原特產的小商鋪到初具規模的上市公司、緊跟時代的科技企業……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做生意已經成為很多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致富的途徑。

更新的還有草原人的生態觀。市場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使牧民逐漸學會精養、優養。在東烏珠穆沁旗恩和吉日嘎郎嘎查,牧民孟克巴特爾減羊增牛。他說「因為養50頭牛和500只羊的毛收入都是30萬元,但養牛成本遠低於養羊,而且對草場破壞相對較小。」

在廣大農村,很多傳統觀念都在被顛覆。杭錦後旗春光村農民梁紅家中,裝得下20多斤油炸糕的大甕變成了一個個小甕子,裡面裝著各種乾果堅果。過去是覺得油越大的東西越好吃,現在可不這麼想了,清淡、新鮮的食物才對身體好。

豐富多樣的瓜果蔬菜逐漸取代了春光村農民餐桌上傳統的油炸糕、醃肉、燴酸菜的地位,農民更加注重營養健康。

[责任编辑:韩静]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