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民眾爭相體驗大橋通車 首三日旅行團爆滿

2018年-10月-25日 16:25:38来源:環球時報

跨越珠江口的港珠澳大橋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不少市民紛紛預訂最早一班專線旅遊大巴,搶先進行體驗。香港《星島日報》發表社論稱,大橋的建設規模和技術,讓中國從「橋樑大國」躋身全球「橋樑強國」之列,而大橋的功能,則為粵港澳大灣區加強融合騰飛提供了重要通道。

前三天首發團都爆滿

24日早上9時,香港口岸職員剛一打開大門,數以百計的旅客就湧入口岸過關。香港《明報》記者一早從觀塘APM乘坐直通大巴親身體驗。大巴到達香港口岸後,乘客需帶齊全部物品下車過關。記者利用e道(自助閘機)快速過關;從香港口岸過關後,大巴經港珠澳大橋到達澳門口岸,耗時約40分鐘。與太太一同乘坐頭班直通大巴抵達澳門的譚先生說,大巴比船更舒適,票價也比船便宜,還可欣賞海景,「大橋開通後,增加我到澳門旅遊的意願」。

香港多家旅行社推出港珠澳大橋首發團。旅遊業議會主席黃進達透露,24日有十多個旅行團通過港珠澳大橋前往珠三角地區,反映旅客對大橋的需求很大,有旅行社還稱大橋開通首三日的團已全部爆滿。他認為,大橋通車後可縮短交通時間,方便香港市民前往珠三角地區,尤其是中山、珠海和江門。星島日報網24日稱,不少由香港首發的旅行團都準時在早上9時起,由各區出發經過大橋前往珠海及澳門。像位於九龍站圓方的跨境巴士站有數百名旅客等候上車,不少為前往珠海長隆等地的一日團遊客。另外,香港迪士尼樂園與廣東省拱北口岸中國旅行社攜手舉辦的首發團,約50人來自廣東省,他們一早從珠海出發,經港珠澳大橋直達迪士尼。珠海口岸人工島也是人潮洶湧。出境入口處成為遊客打卡「勝地」,無論是旅遊團還是散客,幾乎每人都在「前往香港」或「前往澳門」的指示牌前拍照留念。

「一小時生活圈」逐步形成

大橋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影響初見端倪。行走大橋的香港澳門直通巴士「港澳一號」公司表示,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每天將提供超過100班往來港珠澳的跨境巴士,其中38班往來香港及澳門,70班跨境巴士往來香港及珠海。香港觀塘至澳門的車程約110分鐘,日間票價170港元,夜間190港元,每半小時至一小時一班。星島日報網稱,預計港珠澳跨境巴士發展成熟後,每月客流量可達8萬至10萬人次,預料商場旅客比例可由平日一成升至一成半到兩成。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香港一年內要開通三個重大跨境基建,包括港珠澳大橋、高鐵香港段及連接香港和深圳的蓮塘/香園圍口岸,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的理想佈局逐步形成,為大灣區建設提供良好基礎。林鄭還稱讚大橋不單「好用」,也是「好看」的基建,尤其是坐飛機訪港的海內外人士,在飛機降落香港國際機場之際,「無論日夜,都會被這座大橋的宏偉形態吸引,為香港的城市魅力增添風采,也加強了人們對粵港澳大灣區前景的期盼」。

加強三地融合的「民心工程」

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的第一天,也發生一些小插曲。據香港東方日報網24日報導,有旅客搞不清上車地點,錯失搭首班車的時間。有從珠海乘穿梭巴士到香港的旅客稱,入境時通行證未能在自助櫃檯完成掃描,到傳統櫃檯重新排隊,最後要花近兩小時才成功入境。她表示,原本車程只需40到50分鐘,加上排隊入境人比較多,所以耗時更長,但考慮到是通車首日,這種情況可接受。

香港輿論對港珠澳大橋充滿期待。《經濟日報》社評稱,港珠澳大橋和高鐵等硬體開通,勢必催化新生的經濟和民生互動,大灣區發展將乘勢而起,包括香港市民都可大為受惠。《星島日報》的社論稱,除了經濟方面,大橋也打通三地居民在生活層面的交流和融合,有助紓緩香港「樓荒」。因此大橋不僅是一項硬體建築工程,還是一項加強三地融合的「民心工程」。《明報》社評稱,大橋通車見證改革開放40年歷史巨變,也是香港與內地未來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成為內地與香港升級轉型的引擎。「連絡人」角色已經過時,香港需要積極參與規劃,不能被動等運氣來。

(楊偉民)

[责任编辑:马一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