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商的兩岸「養魚經」

2018年-08月-27日 09:29:38来源:新華網

來自台灣的漁商王國中站在兩個大魚缸旁,缸裡一條條青色的魽魚游來游去,引人駐足。這是經他培育多年後即將面市的新型食用魚種。

正在此間舉行的2018廣州·台灣商品博覽會上,王國中向觀眾展示了這種名為「龍王魽」的魚。「大陸市場對新產品的接受度非常高。」他說。

今年60歲的王國中是台灣拉瑪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作為台灣第一代水產養殖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他從事漁業至今已近40年。

王國中1958年出生於台中,父親是河南人,母親是上海人。1980年,他從台灣屏東科技大學水產養殖技術系畢業,該校也是台灣最早設立水產養殖專業的高校之一。

1983年,他在屏東創建了自己的水產養殖公司,培育蝦、熱帶魚等觀賞水族品種。1998年,為了開拓市場,他將生意做到了大陸。

「來大陸投資,要是做得好的話,有可能就是世界第一。」王國中說,在大陸親戚的幫助下,他漸漸在大陸紮下根。此後,他輾轉廣東多地,最終在陽江建起了一座占地90畝的漁業養殖場,並在廣州的花地灣花鳥魚蟲批發市場開展銷售,至今已近20個年頭。

「批發市場每年以百分之幾百的速度在快速成長。」王國中說,市場的發展吸引了更多台商的加入,現在已有約50位台商入駐經營。

「現在台灣漁場生產的觀賞魚,超過50%都是銷往大陸。」他說。

在王國中的帶動下,廣東本地農民也看到了另一種發展機會。「我們請的員工後來不少都陸續創業,有些人在家種田利潤不高,之後跟隨我們做食用魚、觀賞魚養殖,都各自賺到了錢。」

近年來,王國中嘗試著從單一的觀賞魚向食用魚養殖拓展。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將龍王魽從非洲引進並改良,他希望把它在大陸和台灣市場同步推出。

這次參加博覽會,王國中也打算為龍王魽尋找合適的養殖戶,但他卻並不急於擴大生產,更在乎養殖戶的水質是否符合標準。

對品質的重視,也是台灣水產品的優勢之一。據台南市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昌澔介紹,目前台灣有多種農產品可追溯生產機制,例如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凡通過產銷履歷驗證的從業者,可在其蔬果、魚肉產品的包裝袋上張貼專用標籤,消費者可通過上面的追溯號碼查詢到產銷全過程的相關細節。

他說,台灣去年還專門推出了水產品生產追溯系統,消費者可通過手機掃描水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查詢到生產者的資訊。該系統網站統計顯示,目前已有1000多名生產者登記在冊。

如今,王國中的公司在兩岸以及馬來西亞和越南都擁有養殖基地。在培養公司「接班人」的同時,王國中正謀劃進一步發展大陸養殖場。「希望更多台灣的農村青年能加入大陸的農業生產,讓兩岸關係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刘雅楠]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