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黃河文化,講好兩岸故事,共創美好未來——“臺青黃河遊記”主題活動河南段綜述

2022年-06月-30日 14:58:00来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6月29日訊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為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和宣傳黃河沿岸經濟社會發展,由臺灣青年自媒體創作團隊和兩岸媒體共同發起的“臺青黃河遊記”主題活動河南段於6月16日至22日成功舉辦,30余名臺灣青年和兩岸媒體人在壹周的時間內先後走訪濮陽、開封、鄭州、三門峽等四個地市,親身感受黃河文化的脈搏跳動與中原大地的勃勃生機。

  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賡續中華民族“根”和“魂”

  仰韶文化揭開了中國考古學研究第壹頁,是劃時代的裏程碑。當臺灣青年走進位於三門峽澠池縣的仰韶文化博物館,神奇的旋紋、花鳥紋、人面紋等圖案便吸引了臺灣青年們的目光。

  來自臺灣高雄的楊超閎說:“三門峽是壹方文化積澱深厚的沃土,6000年前,仰韶文化在這裏生根發展,仰韶文化被視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和主幹,形成了早期的中國。文物上各種神奇的圖案穿越歷史煙雲,仿佛是先人向我們傳遞些什麽。”

  “參觀完仰韶文化博物館後,我才知道先民生活非常地有智慧,創造了許多實用的工具。仰韶文化是從黃河邊開始的,黃河文化是我們所有古文化的源頭,所以才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臺灣青年黃愷嘉如是說。

  清明上河園是依照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建造的。徜徉其中,有“壹朝步入畫卷,壹日夢回千年”的時光倒流之感。臺青黃愷嘉說,遊走在各個景點,“好像是走進電視劇裏,親身體驗著當年汴京城內的繁華景象,快哉快哉!”

  臺灣青年李顏如說:“來到清明上河園,仿佛置身宋朝壹樣,不管是宋朝的市井風俗,還是飲食娛樂,樣樣都有歷史淵源和考究,推薦臺灣朋友來這裏走走。”

  參訪團還走進城摞城遺址、開封府、龍亭公園等景區,體驗“宋都穿越”遊;

  練雜技、做澄泥硯,感受非遺之美;走進黃河人家,感受地平線下古村落。

  黃愷嘉在做完黃河澄泥硯後,激動地和王玲老師合影並說道:“通過塑造這個黃河泥,真正感受到了黃河文化的傳承,希望這種技藝文化可以繼續發揚光大!”

  持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扮靚”母親河

  自古以來,黃河“善淤、善決、善徒”,下遊曾洪水泛濫,災害頻繁,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流域治理成效顯著,實現了黃河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跡。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在黃河幹流上興建的第壹座以防洪為主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在防洪、防淩、供水、灌溉、發電、調水調沙、減淤、生態、科技、文旅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綜合效益。

  “通過這次近距離感受,我發現黃河周邊治理和開發做得真的很好,既體現出了大自然的魅力,同時也減少了自然災害的發生。我很慶幸生活在這個年代,可以感受這種壯觀景象,看著黃河水,自豪感油然而生。”臺灣青年劉樂研自豪地說。

  暢遊黃河之後,臺青黃愷嘉激動地說,“在兩岸群山的襯托下,這裏的黃河顯得更加壯闊,清澈的河水、茂密的綠樹,讓我對黃河有了新的認知和感受。”

  為進壹步了解黃河、認知黃河客觀規律,臺灣青年來到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的模型黃河試驗大廳,這裏設置了從小浪底至陶城鋪的黃河下遊河道模型。壹路往東,壹條微型“黃河”蜿蜒而去。兩側的水泥硬地,是依照黃河大堤的形式而制,中間則按照真實的黃河地型,用粉煤灰塑造出了灘地、河道、控導工程、以及村莊、耕地的模型……通過人工模擬降雨、泄洪等方式來觀測河道變化,為黃河治理開發方案提供技術支撐。

  臺青劉樂研感嘆道:“第壹次近距離看到百分百還原的黃河模型還是挺震撼的,這個模型真是太棒了!”

  臺青朱天奇說:“通過模型黃河的試驗結果,做到險情早發現、早預警、早搶護,避免對黃河下遊灘區、防洪工程造成重大影響,我覺得這個意義蠻重大的。”

  之後,臺青們登頂“大玉米”俯瞰鄭州,感受其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打卡黃河岸邊的炎黃二帝像,並用說唱藝術打卡黃河、點贊河南:“我是臺灣的,臺灣各地的;黃河九曲十八彎,最後壹彎在河南;黃土高原的終點,黃河這裏入平原;問您祖先哪裏來,他很大幾率在河南;百家姓中78姓,都源自河南;中華文明發源地,炎黃子孫的家園;‘大槐樹’移民,祖根在中原……”

  黃河沿岸鄉村振興,百姓過上幸福小康生活

  在河南,黃河沿岸覆蓋農村人口眾多,各地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積極探索致富新路子,帶動農民增收,不斷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在河南濮陽縣西辛莊村,有壹個“吃虧書記”李連成。擔任村支部書記以來,壹直把“吃虧”作為座右銘,並憑著壹股甘願“吃虧”的精神,使西辛莊村從壹個落後村變成了經濟富裕的全國文明村。

  臺灣青年謝建鋐說:“西辛莊村的成功,是基於對商品市場的深入觀察、對商業基礎邏輯的思考理解,在缺乏特色產業的村子裏另辟出了壹條別樣的脫貧蹊徑。如果沒有李書記不辭辛苦遊說當初有了收益的造紙廠初始股東,村民們就不可能入股造紙廠,也不可能贏得脫貧的商業紅利。”

  數十年前“漫天飛黃沙,遍地不生綠”的蘭考,如今已是泡桐如海,綠樹成蔭,舊貌換新顏。

  在時任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種下的“焦桐”樹下,“臺青黃河遊記”壹行人見到了80歲高齡的“焦桐守護者”魏善民,聽他講述“焦桐”的故事。

  黃愷嘉說:“焦書記帶領大家種植泡桐的事跡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魏善民老人守護‘焦桐’五十多年也讓我敬佩。我相信,壹代又壹代的‘黃河種樹人’會讓蘭考更加美好。”

  九曲黃河在豫東平原蜿蜒奔騰,最後壹彎在河南打了個彎,蘭考東壩頭鄉張莊村便在這裏紮下了根。作為河南蘭考第壹大風口,自然環境惡劣,風沙鹽堿肆虐,曾是焦裕祿書記查風口和治理風沙的主戰場。如今的張莊村如期脫貧,幹凈整潔的街道綠樹掩映,在幸福路兩側,店鋪林立,紅墻青瓦相襯,花生酥、手工玫瑰醋等旗幟隨風飄揚。

  “夢裏張莊”走上“幸福路”,“徐場樂器”奏響“致富歌”。踏入蘭考徐場村,臺灣青年就被絲絲縷縷的琴聲吸引了,從小學習二胡的李顏如不僅認真觀看民族樂器的制作過程,還與當地的樂器制作人壹起合奏了壹曲《茉莉花》。二胡與古箏合奏,旋律婉轉悠揚,十分動聽。如今,徐場村生產的古箏、古琴暢銷海內外,成為聞名的中國民族樂器村。村裏世世代代的莊稼戶放下了鐮刀,撥弄起琴弦,用樂曲譜寫著蘭考的發展奇跡。

  采訪期間,每天的氣溫高達40℃,但采訪團冒高溫、戰疫情,出色完成河南段的采訪任務。“黃河不愧是我們的母親河,它孕育了豐富多彩的華夏文明,帶著這些感動,我會繼續去探索黃河的故事。我們的黃河之行計劃是81天,象征臺灣青年克服九九八十壹難回歸母親。我們會充當眼睛,把所見到的最真實的大陸講給臺灣青年。這趟旅程很辛苦,但也很豐富,期待更多臺灣青年的加入。”臺灣青年黃愷嘉說。正如此次活動主題曲《夢回黃河》中所唱的,“夢回黃河岸,大地在呼喚,千山萬水遮不斷我對妳的眷戀;黃河壹萬裏,中華五千年,我要飛躍山和海來到妳面前!”

  據悉,此次“臺青黃河遊記”主題活動從6月持續至8月,臺灣青年和兩岸媒體人將從黃河口溯河而上至黃河源頭,通過走訪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內蒙古、寧夏、甘肅、四川、青海9個省區36座城市,反映黃河流域歷史變化,講述黃河文化與自然生態保護故事及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故事,了解沿黃各地黃河人家30年來的歷史變遷,匯集展現黃河兩岸發展變化新氣象的巨大合力。(中國臺灣網、河南省臺辦聯合報道)

[责任编辑:黄晓迪]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