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陸吧】養「蠔」致富 廣東陽江紅光村小小生蠔創億元產值
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程村鎮紅光村小碼頭上滿載生蠔的船隻。
9月28日,當「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路主題活動廣東行乘坐的大巴車在陽江市陽西縣程村鎮紅光村的小碼頭前停下時,記者看到的是一幅繁忙收穫的景象。只見十幾條滿載生蠔的船隻在小碼頭裡擠擠挨挨,坐在船上的婦女們正揮動手中的斧子削劈生蠔並按大小分裝,男人們則忙著將一筐筐的生蠔手抬肩扛搬到岸邊幾輛等待裝蠔的小卡車上,這些生蠔將被發往大陸各地。
紅光村村黨支部書記謝家貴向記者介紹生蠔養殖。
「紅光村是我們程村鎮唯一的一個億元村,他們的生蠔銷路很好——銷往全國各地,供不應求。」看著眼前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程村鎮鎮委書記雷敏喜滋滋地對記者說。
據瞭解,紅光村有200多年的養蠔歷史,素有「中國蠔鄉」的美譽,它處在南海之濱一處名叫洋邊海的海灣的環抱之中。紅光村養蠔協會會長謝彥安向記者介紹說,洋邊海屬「布袋」形海灣,灣內風平浪靜,水流暢緩,鹹淡水交匯,餌料生物豐富,海灣裡6000畝原生態紅樹林有淨化海水的功能,為各種魚類繁殖提供了天然的庇護場所,落葉分解的單胞藻最適宜蠔的養殖,使紅光村成為「國家級近江牡蠣吊養標準示範基地」。
「你們看這樣一隻生蠔要養多長時間?」村黨支部書記謝家貴從一隻筐裡拿起一隻巴掌大的生蠔問在場記者,有答三個月的,有答半年的,謝家貴揭曉答案說三年,這讓大家頗感意外,沒想到這樣一隻長度約十五釐米的生蠔居然需要養三年才能收成。
紅光村小碼頭上滿載生蠔的船隻。
據謝家貴介紹,改革開放後,紅光村村民摒棄傳統的灘塗養殖法,改用吊樁養殖和浮排養殖。目前村裡80%以上的村民從事養蠔業,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8600元,村集體收入達到33萬元。養蠔總面積達4.3萬畝,年產鮮蠔4.5萬噸,總產值2.7億元,純收入5000多萬元。
據瞭解,紅光村近年來積極開發蠔苗新培育基地,主動外出廣西、臺山、珠海、深圳等適宜蠔苗培育的淺海灘塗,並鼓勵村民到這些地方培育蠔苗。目前,紅光村村民蠔苗培育基礎已遍佈廣西、珠海、深圳和臺山等8個地級市,年育蠔苗3萬多噸。
海灣裡滿載生蠔的船隻。
養殖生蠔的浮排。
來到「中國蠔鄉」當然要去看看生蠔的養殖,我們一行人分別登上三艘船,駛向海灣裡的紅光村養蠔基地,船行駛平緩,穩坐船上,清涼的海風吹在臉上感覺很是愜意,放眼遠眺,只見藍天白雲之下,被上漲潮水浸沒的紅樹林露出碧綠蔥蘢的樹冠,有成群的白鸛在其上飛翔,一排排養殖生蠔的浮排散佈在水面各處,滿載生蠔的船隻穿梭往來,船上裝載的是紅光村村民滿滿的收穫,也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