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陸吧】築夢人生——豐收背後蘊藏的「時代之變」
金秋十月,位於「黃金水稻帶」的吉林省喜迎豐收,全省1200多萬畝水稻陸續開鐮。連年豐收的喜人背後,蘊藏著許多引人矚目的「時代之變」。
從追求產量到提升品質
幾年前,輝南縣三和農場負責人國洪義開始建農場,按照有機標準種了3000多畝稻田。國洪義說「我們畝產雖然只有父親種地時的一半,但價格卻是原來的10多倍。不以產量論,但求品質高。」
為了確保品質,國洪義每年都要請專門的質檢機構為自家的大米做品質檢測。1粒米要經過384項檢測,品質有保證,自然可以賣出好價格。
舒蘭市寶龍倉米業的稻田裡,收割機在一邊閒置不用,10多名花錢雇來的農民在手工割稻。公司負責人姜濤指著稻田裡碼放整齊的稻垛說,有機水稻最好手工收割,因為稻穗可以在垛裡繼續「生長」20來天,大米口感更佳。
每名割稻工每天工資四五百元。成本高了,但是大米品質更好,能賣出更高的價格。
輝南縣農業局副局長李琴說,「吃飽不是問題,吃好才是關鍵。消費者更加重視產品的品質、安全、營養,水稻種植就會出現從片面追求產量到更加重視品質的轉變。」
從面朝土地到放眼市場
舒蘭市平安鎮永豐米業產品展示廳裡,同樣的稻花香大米卻有200多種規格、包裝。
包裝分為布藝、柳條、竹木、塑膠,顏色有紅、黃、綠、藍,規格有2斤、5斤、8斤、10斤……
企業負責人曹洪峰說,僅僅是對包裝,客戶的需求也千差萬別,只會種地而不琢磨市場,還真成不了好把式。現在,他在傳統管道銷售額達數億元,網路銷售也快速增長,去年突破了500萬元。
10年前,長期在化工市場打拼的孫有成投身水稻種植和大米加工,並為自己的大米註冊了商標。隨後,他背起家鄉的大米和電鍋,遠赴北上廣、雲貴川、珠三角,到處做飯給當地人嘗。口碑一點點積累,銷路也慢慢打開。現在孫有成的大米年銷量突破7萬噸,今年有可能突破10萬噸。
從人力勞作到科技助力
作為現代農場的經營者,國洪義把父輩與自己進行種地比較:
插秧,過去人工又累又慢,現在用自動高速插秧機,1台頂幾十人;
割稻,過去1個人1天只能割1畝,現在1台收割機1天可以完成30多畝的收割、脫粒;
植保,過去3000多畝地人工方式要50個人幹四五天,現在3名「飛手」和1台無人機3天就能完成……
發展機械化和有機種植,不僅善待土地,也獲得更多效益。
從追求溫飽到築夢人生
4年前,年輕的蔡雪從上海飛回了家鄉舒蘭。擺在她面前的,從寫字樓裡的一張辦公桌換成了千畝稻田。創品牌、闖市場,引進新品種、嘗試新模式,4年來,蔡雪的「稻夢空間」越做越大。
各式各樣的手工稻草人,鋪滿鮮花的稻田玻璃棧道,眾多城裡遊客專程來參觀留影……在搞好種植和銷售的基礎上,她大膽在稻田裡加入旅遊元素,使無邊的稻田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景點,進一步提升了家鄉大米的形象。
今年新米收穫後,輝南縣慶豐綠優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宋學義每天都會自豪地在朋友圈裡發佈自家稻田的美麗風光,推介大米產品。
此前,宋學義和妻子在上海打拼20多年,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是時間越久他就越想念家鄉和親人。4年前,他毅然結束在上海的生意,賣了房子,攜妻子回到家鄉種水稻。
雖然出身農村,但他對地裡的事並不熟。從找師傅學種地,到參加政府組織的農業科技培訓班,宋學義的1300多畝水稻越種越好,產品銷路也越來越寬。
「同樣種稻,以前是為了溫飽,現在是為了圓夢。」宋學義說,他已經把種稻當成了一項事業,這關係著夢想,也關係著情懷。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