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陸吧】兩岸媒體人訪社區、賞昆劇,體驗北京「好日子」

2018年-10月-29日 15:06:11来源:關注31條

「價值觀,好活法;中國夢,好日子」,在陽春光華家園楓樹園南門,類似簡明通俗的一幅幅宣傳圖文讓兩岸記者眼前一亮。10月20日,參加首屆海峽兩岸網路新媒體大陸行活動的部分記者來到以「文化養老」理念而知名的海澱區陽春新紀元社區,探訪當地老年人的幸福生活。社區內惠風輕拂、綠葉扶疏,一片清爽潔淨,幾無車輛喧囂,剛一邁進,便可感受到彌漫在空氣中的寧靜與祥和。

陽春新紀元社區由陽春光華家園楓樹園、橡樹園,新紀元家園等三個社區組成,共有近2000余戶,常住人口4753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1287人,占社區總人數的28.2%;空巢老人559人,占60歲以上老年人的42.8%。因此,如何為老年人營造輕鬆、溫暖、和諧的生活環境,使其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便成為該社區居委會的一個工作重點。

「為實現‘文化養老’,近年來,社區為老年人成立了共28個團組,包括舞蹈隊、合唱團、鋼琴組、瑜伽表演隊、讀書會、橋牌隊、書法班等,定期開展活動,參與人數達兩千多人次」,陽春新紀元社區居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廖玲珠向兩岸記者介紹道。除此之外,該社區還考慮到部分空巢老人的實際情況,建立了一支名為「二加一手牽手」的黨員志願者隊伍,即社區內兩名志願者照顧一位獨居老人。廖玲珠回憶說,有一次,社區一位空巢老人突發重病而暈厥,但由於志願者及時發現並送往醫院,才得以脫險。

在社區廣場上,兩三隊老年人在快樂地跳著廣場舞、扇子舞,一些記者看到後,忍不住躍躍欲試,伴著舞動的旋律,也興奮地跳了起來;他們笨拙的模樣、略顯淩亂的舞步卻又極為認真的態度令在場所有人歡笑不已。

「在這個社區裡,老年人被照顧得很好,都非常開心,得病幾率就會減少,同時,對於節省社會醫療資源也有好處」,台灣指傳媒社長游勝鈞說,「現在北方天氣雖然很蕭瑟,但接觸到的老年人卻像夏天一樣熱情,覺得很溫暖。」他還表示,台灣雖然比較早便建立「長期照護制度」,但它的做法是由志工來照顧老年人,但雙方一般不會住在同一社區,因此不如該社區的做法細緻、體貼。台灣中時電子報記者何勁松認為,在台灣很多社區,老年人之間的互動屬於自發性質,不像這邊是由居委會組織動員起來的,後者的做法更有優勢,可以讓獨居老人或者性格孤僻的老人也能參與到各類活動中。

古籍《禮運?大同》篇曾描述了「大同社會」的美好願景,「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無論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還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新要求,如何更好地養老、孝老、敬老始終是值得關注的議題。而在這點上,陽春新紀元社區起到了示範作用。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在古韻悠揚的水磨腔中,兩岸記者于當日下午步入長江以北唯一的國家級昆劇表演團體——北方昆劇院。杜麗娘輕邁點點碎步,揮動嫋嫋水袖,徜徉回轉,顧盼顰笑,盡顯風流。這是昆劇院精心準備的昆劇選段《遊園驚夢》,讓兩岸記者如夢如醉,讚歎不絕。

北方昆劇院院長楊鳳一說,每次赴台都會去台北第一女子中學,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發現她們對昆劇非常瞭解、非常癡迷,讓自己很感動。一位女生曾說,昆劇歷史文學底蘊厚重,對於提升文化知識較有幫助。這是因為昆劇代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台灣TVBS記者陳相如表示,「以前聽說過昆劇和京劇,但不清楚具體內容,此次來昆劇院,主要是想瞭解下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到底是什麼樣子」。

2017年1月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戲曲振興工程,做好戲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優秀傳統劇碼」,「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昆劇,這一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作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定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更加發光發熱,重現往日輝煌。「昆劇本來是一個金飯碗,但積聚了太多塵土,我們現在要做的便是努力地擦拭它,讓它恢復既有的光亮」,楊鳳一說。(《兩岸關係》雜誌社記者郝沛然)

[责任编辑:马一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