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企業轉型升級,大夥兒勞動強度降了、工作環境好了
老劉趕上了數位化(民生調查·穩就業故事②)
核心閱讀
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普通職工能否分享成果?
吉林大華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從軍工廠逐步發展為汽車飛輪供應商,在實現自動化、數位化生產的過程中,也讓員工的勞動強度更小、工作環境更好、個人能力更優。最可貴的是,新技術並未擠佔就業崗位,第三次轉型後,通過擴大生產能力,公司不僅沒讓職工下崗,而且還保持工資居於中上、年年有漲。可見,求轉型與穩就業,是能夠統籌兼顧、相得益彰的。
1萬平方米的廠區內,機床轟鳴聲震耳欲聾。
此處是吉林省長春市的東北工業集團大華機械製造有限公司。200余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操作著,幾乎沒有幹純體力活兒的,而是通通借助自動化設備進行勞動。
「全球每10輛汽車,就有1輛用的是我們生產的飛輪!」 作為企業轉型升級的見證者,長春製造部生產主管劉慶軍自豪地說。
轉型
從戴口罩也一鼻子灰,到數位化生產
1995年,19歲的劉慶軍從技校畢業,成為了大華公司的一名操作工。
「一看車間,傻眼了,卷起鋪蓋就想走。」 老劉坦言,當時的勞動強度讓他有些難以承受:幾十斤的鐵器要靠人力頂在胸口來回搬運;鑄鐵幹切產生的灰塵滿車間飛,戴上口罩還有一鼻子灰。一天下來,渾身酸疼,胸口發悶。
最讓劉慶軍不滿意的,還是工作效率的低下:整個廠子忙活一天,才能生產20件飛輪。剛進廠的劉慶軍,每月工資僅幾百元錢,生活捉襟見肘,不免疑惑:「這廠子,能喂飽1200多張嘴嗎?」
企業一路走來,坎坷頗多。「大華經歷過3次『涅槃』。」 公司黨委書記滕儒文介紹,大華的前身是1965年建立於吉林省蛟河市的三線軍工廠,主要生產手榴彈。後來,手榴彈逐漸退出歷史舞台,1985年公司開始「軍轉民」 ,主要生產手搖式玉米脫粒機、滅火彈等產品,但效益不佳。1990年,公司重新定位,改為生產法蘭盤與汽車飛輪,「起初還是人工生產,效率低,產品品質也難以保證。」 2006年以後,大華公司加入東北工業集團,主廠區也搬遷至長春主城區。
「劉慶軍趕上了大華最『華麗』的一次轉身。」 滕儒文說,劉慶軍那批工人進廠後不久,公司開始引入自動化生產設備。「大家爭著去擺弄新設備,都知道以後得靠它!」 劉慶軍也回憶說。
「從最初的小作坊式生產,到後來的集群式生產、單件流生產,再到現在的『數位化+U型線』生產,公司在不斷轉型升級。」 滕儒文介紹,大華的產品逐步由以機加工為主的鑄鐵飛輪向以自動焊接、自動組裝的撓性飛輪轉變,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越來越高。「鑄鐵飛輪用於手動擋汽車,撓性飛輪用於自動擋。自動擋汽車是市場主流,這也逼著我們加速轉型。」
創新
改善生產提案,去年人均貢獻十來條
剛進廠那會兒,劉慶軍是一名車工。此外,還有鑽工、維護工等多個工種。
「那時候各幹各的,有些人幹了好幾個月,還沒見過飛輪成品長啥樣。」 劉慶軍說,「再瞅瞅現在,當年的操作工都成了機械手,只要會操作這些『大傢伙』,一個人就能幹多個工種的活兒!」
滕儒文表示,產品的轉型升級帶來了生產方式的轉變,企業資訊化、自動化、智慧化水準不斷提高,也要求員工從「一人一工位」 到「一人多機位」 再到現在的「一人多工種」 ,不斷適應。
「雖說對自動化感興趣,可當初咱們也撓頭——這些鐵器的門道,哪兒那麼容易摸清?」 劉慶軍說,對那一代技校畢業生來說,「回爐再造」 的需求大,挑戰也大。
「針對老員工,我們設計了詳細的培訓計畫,結合他們對傳統加工工藝的理解,教授自動控制、程式編寫等內容。」 滕儒文說,「根據統計,培訓後能適應新崗位的老員工,占到了82%。」
「我們賣飛輪給豐田、大眾、通用,也從他們那學到了不少培訓方式。結合傳統的師徒制,我們制定了『四步法』,就是老師教、老師做、老師讓你做、老師監督糾正你怎麼做。」 滕儒文介紹,「每個工位都有對應的教學視頻,不僅教你怎麼做,還會明確告知該工位常見的差錯。每個新員工入廠後,都要經歷3個月的培訓,並需要通過嚴格的考核。培訓分為公司級、車間級和班組級,每個單位培訓多少人,要寫到責任書裡。」
「跆拳道分白帶、黑帶,我們也分!」 劉慶軍指著車間牆上的「人員素質矩陣圖」 說,上面清晰顯示著生產線上每位元員工的「段位」 :白帶,是在監督下可以操作;半黑半白帶,是可以獨立操作;黑帶,則是可以教別人操作。「別小瞧這張表,這就是工人們的臉面。」 劉慶軍說。
集體學習、相互鞭策,促成了員工的進步和創新。「你看這個鋼板的沖成方式,就是我們車間工人改善的。」 劉慶華說,過去鋼板沖成後浪費嚴重,而通過改善,現在利用率提升了10%,每年能給公司省310萬元。
滕儒文介紹,公司近年來不僅引入了國際公司的精細化生產管理系統,也注重精益改善文化的培育。僅2017年,公司的人均提案就達11.5條,節約成本1619萬元。生產效率,則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
堅守
不拋棄任何員工,而且工資年年漲
「在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路上,我們不會拋棄任何一位員工。」 作為國有企業負責人,滕儒文明白穩就業的重要意義,「自從第三次轉型後,大華公司沒有出現一名下崗職工。」
「大夥兒的勞動強度降低了,現在只需左右回身、按下按鈕,即可完成操作。雖然每條生產線不需要那麼多人了,但人員被分佈到了幾十條生產線上。」 劉慶軍介紹,企業生產能力不斷擴大,保證了人人有活兒幹。
去年,大華公司委託專業諮詢機構,對企業的薪資標準進行了評估。「在長春市,我們一線工人的工資處於中上游,職工月平均工資達到5000元以上。此外,我們還設立了多種獎勵制度。」 滕儒文介紹,從2006年至今,大華公司員工平均工資水準每年都能提升10%左右,與此同時,員工總體規模維持在1400人左右,員工自然流動率保持在8%的較低水準。
為響應長春市的號召,大華公司還在內部開展了多種勞動競賽,以賽代練,從而提升職工技能。去年,全公司在7個工作領域樹立了10位「大華工匠」 典型,給予重金獎勵。
「像大華這樣的公司,在長春市有成百上千。厚植提升職工技能氛圍的沃土,這對於老工業基地穩就業、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春市總工會主席甘琳介紹,近5年來,長春市通過表彰「長春工匠」 、選樹「金點子大王」 、推廣職工先進操作法、建立勞模創新工作室等,不斷激發職工創新熱情。
目前,長春已設立職工培訓基地100個,在崗職工年培訓率達到90%以上,高技能職工年增長10%以上,使得全市技術工人總量明顯提高、專業結構更加合理、梯次分佈更加科學、勞動力成本優勢向素質優勢轉化加速推進。
曾經的毛頭小夥劉慶軍,如今鬢角已經斑白。從普通工人、生產線長、班組長,到管理440人團隊的生產主管,劉慶軍成為了大夥兒口中的「老劉」 。「晉升管道既透明,又寬廣。只要肯幹,就有天地。」 老劉說。
前兩年,公司在每個車間的頂棚都安裝了空氣流動系統,以改善工作環境。「粉塵沒了,活兒也更輕鬆了。」 老劉說,他現在胸口不悶、心裡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