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版」惠台政策落地 台商贊55條措施「乾貨滿滿」
「如果說國台辦的31條惠台政策誠意十足,那麼上海發佈的惠台措施則是乾貨滿滿,緊貼中央政策,結合上海特色,可操作性強。」上海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李政巨集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
上海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6月1日發佈《關於促進滬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這也意味著「上海版」惠台政策正式落地。
《實施辦法》共55條措施,其中28條涉及努力為台資企業在上海投資及經濟合作領域給予與本市企業同等待遇,另外27條涉及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
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常務副會長葉惠德認為,上海推出的55條惠台措施,涵蓋範圍全面。不僅包括大中小企業,而且包含台灣同胞,不僅針對專業人士,還惠及年輕人的讀書、就業和創業。
上海是兩岸經貿、文化往來的重點地區之一,也是台灣同胞投資、生活的重要聚集地。上海市台辦的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上海累計批准台商投資企業12488家,約占外資項目數的13.57%,累計吸引合同台資395億美元。
上海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立新表示,《實施辦法》著力為台企台胞在滬發展提供「同等待遇」,著眼解決台企台胞「最盼」「最憂」的問題。
以法律層面為例,《實施辦法》提出,支持台灣專業人士參與本市涉台商事案件的調解,上海市台辦聘請台灣相關人士擔任調解員;支持上海市仲裁機構聘請台灣專業人士擔任仲裁員,擴大聘請台灣專業人士擔任仲裁員範圍;支援台灣地區律師事務所在本市設立代表機構、台灣地區律師事務所與本市大陸律師事務所聯營、台灣執業律師受聘於本市大陸律師事務所擔任法律顧問等3項試點工作等。
上海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蔡世明認為,這些舉措不僅為台商在滬經營提供了好的法律保障,也讓台商心裡更有底,在滬經營更滿意和放心。蔡世明希望,未來有更多台籍仲裁員參與其中,從而有更多人理解大陸的法制環境。
《實施辦法》支援上海高校與台灣地區高校建立機制化交流平台,開展學術研究、學術論壇、學生交流、學校互訪等方面的交流。這是上海市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盧麗安最為關注的,她認為:「這些舉措可以讓台灣青年參與、融入到大陸的整體發展中去。」
此外,《實施辦法》還凸顯「上海特色」。上海公共政策向台胞開放的15條措施中,包括支持台資企業在上海從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參與「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建設;支持台企參加將於今年11月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行展示、銷售和採購;支持台灣專業技術人員來滬就業,享有與上海市居民同等待遇的人才支持政策等。
為了確保《實施辦法》有效貫徹落實,每項具體措施都明確相關責任主體,以便將惠及台企台胞的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無論台灣政黨如何交替,大陸對台胞、台商的照顧一直與時俱進。」葉惠德認為,明確責任主體的方式,可以確保惠台政策蛋糕不僅「看得到」,而且讓台企台胞真正「吃得到」。(完)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