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了一個機會和舞台」——台灣產經界人士評大陸31條惠台措施
針對大陸2月底出台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27日此間舉辦的一場座談會上,台灣產經界人士直言,這是給予台商尤其是台灣年輕人的一個機會,希望台灣執政當局能正面看待。
台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前負責人、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顧問尹啟銘說,要把「31條」視為台灣產業和人才提升競爭力的機會,要借助大陸市場提供的成長環境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思考如何利用這些措施充分發揮台灣產業和人才的優勢。「這是必須有的認識。」
針對島內有人認為31條措施是「掏空台灣」,尹啟銘表示,台灣要改善提升投資環境,目前的問題是不夠開放和自由化,沒辦法讓台灣企業充分自由運用經濟全球化之下的市場機會和發揮自身優勢。台灣執政當局「碰上大陸,政策就只有只出不進」,不允許「大陸好的企業和營運模式進來與台灣企業結合」,這種種不運用「外在市場機會和資源」導致台灣產業發展受限。
尹啟銘認為,提升競爭力包括人力和產業兩方面,「31條」給了台灣機會,但能否把握機會關鍵看自身能力。他也希望,大陸方面進一步細化配套實施細則和辦法,做好落實,並建議台灣相關產業公會、協會與大陸有關方面建立平台,推進措施落實,解決好執行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台灣「兩岸經營者俱樂部」主席王國安「登陸」近20年,他說,台商在大陸當前面對問題是,近年來大陸各行業「格局已成」,台商面臨被發展形勢「甩開」的境況,不提升競爭力就可能連「附著」能力都沒有。如今,大陸多次表示願意與台胞分享發展機遇,31條措施就是給予台灣百姓尤其是中小企業、專業人才和青年的最大機會。
他說,大陸現在走向高品質發展,要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發展服務業非常重要,這恰是台灣的強項。31條措施又給了台商和台灣人才一個「入口」。台灣不少行業過度競爭,人才在島內供過於求、薪資不振,去大陸發展既是個人的機會,也會對台灣有貢獻。
「台灣有百多萬人在大陸工作,養活了多少家庭。」王國安說,台灣當局如果能用這樣的眼光看待大陸出台31條措施,「就是台灣之福」。「台灣就業市場死水一潭,很多人十年幹不到店長,因為沒有人才流動,而現在大陸提供了一個大機會!」
台灣工商協進會副秘書長邱一徹認為,大陸出台相關措施,無論在大陸的台商還是島內其他企業都表示樂見,民調也顯示民眾認為這是大陸的善意,應善加利用讓台灣企業更壯大。同時,台商要與時俱進,積極轉型升級,否則再多惠台措施也沒有用。也希望相關政策更好落實,做好推廣宣導。
上海市台資企業協會副會長蔡世明說,大陸對台政策有延續性,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這是惠民,給了一個大市場。」
「台灣年輕人為什麼想去大陸?因為他們看到幾年後的市場,現在不去,將來就落後了!」他說,「大陸出台31條措施,是給台灣年輕人公平發展的機會。台灣年輕人不怕競爭,很優秀,只是欠缺機會,大陸給了台灣年輕人一個舞台,我們作為引路人,應該想辦法讓他們能夠在大陸發光發熱。」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