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回應質疑:“節奏慢”只因情感需鋪墊

2018年-09月-06日 13:19:21来源:新京報

新京報專訪導演汪俊、製片人黃瀾,稱未完美呈現大場面留遺憾,網播結束會考慮做電視台播出

《如懿》年輕戲份,是在周迅狀態最不好時拍的

周迅主演的《如懿傳》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姿態播出以來,引發了網友熱議。該劇以女主角如懿與乾隆的婚姻生活為主線,講述了如懿與乾隆從恩愛相知到迷失破滅的婚姻歷程。全劇開篇周迅扮演的「少女如懿」也成為網友爭議的焦點,認為以周迅現在的年齡演繹十幾歲的少女看起來畫風不符。對此,導演汪俊表示,周迅少女的戲份都是快殺青的時候拍的,是在演員狀態最不好的情況下拍的。對於本劇的遺憾,製片人黃瀾坦言,《如懿傳》在策劃期確實沒有考慮純粹的網播,所以移動端的收看特徵也沒考慮,「其實《如懿傳》還是很適合電視台傳統觀眾的。等網路播完,我們也會再做電視台播出的考慮。」

導演

錯過執導《甄嬛傳》 現實題材創作陷瓶頸

2009年,汪俊執導的第一部古裝劇、中日合拍劇《蒼穹之昂》獲得了一片好評。當時鄭曉龍看過《蒼穹之昂》後很喜歡,找到汪俊,希望他來拍《甄嬛傳》。但汪俊剛在橫店最熱的時候拍了三個月,被燥熱的天氣折磨得焦頭爛額,發誓再也不去橫店,因此錯過了《甄嬛傳》。

汪俊的作品一直關注中產的焦慮問題,從《男人幫》《夫妻那些事兒》再到《小別離》。拍完《小別離》後,他陷入了現實題材創作的困境,「能探討的,都差不多討論完了。婆媳、丁克、大齡剩女、創業、上學,現實話題幾乎沒什麼寫的了,總不能再寫婆媳吧?我都不知道該弄什麼了。」

就在這個時候,《如懿傳》的劇本找到了汪俊,「正好我也換換類型、換換思路。」

風格

「宮鬥」沒有新招數了 《如懿》是愛情文藝片

在汪俊看來,《如懿》和《甄嬛》不一樣,《甄嬛》更多的是宮鬥。《如懿傳》以愛情為主,避開宮鬥更偏重文藝。汪俊將《如懿傳》定義為一部悲劇,如懿敗在感情的較量裡,也因此更深刻認識到後宮女人的宿命。甄嬛從甄氏變為鈕祜祿氏,再到成為皇太后,只不過短短十幾年之間的故事,而《如懿傳》卻幾乎貫穿了如懿的一生,「如懿其實沒有這麼明確的目的性。她要的是感情。」

觀眾想看的是宮鬥戲,但汪俊卻把《如懿傳》看做一部愛情片。因此在《如懿傳》中也做了大膽的嘗試,弱化了後宮鬥爭的部分:女主不爭不搶,後宮嬪妃的對抗性不那麼強,卻也被許多網友diss:後宮鬥爭戲少了,看起來沒那麼爽快解氣。

在汪俊看來,關於「宮鬥」所有的招數就是這些了,再說「新」也很難,「無非就是那些手段,但這些招數總有用盡的時候。從TVB到現在,很難再出特別新鮮的了。」

在黃瀾看來,「如懿」和「甄嬛」的不同之處還在於,甄嬛更多的是女性視角,而如懿則是站在男、女雙性的視角來看待愛情、婚姻以及人生。劇中的乾隆身為帝王,是權力的擁有者,並且他英俊,有錢,想娶誰娶誰,那麼他是否幸福呢?其實他也不能選擇自己的人生,自主、自由的人生才幸福。而在這其中,也代入了現代兩性關係的思考,「男性也是有精神桎梏的,他們生下來就是家族的榮光,要擔負著甚至比女性更多的負擔。」

遺憾

手機看大場面都是一坨 一想就很沮喪

從目前的播放平台來看,《如懿傳》從台轉網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劇集的觀看效果。因為針對兩種播出平台拍攝、製作方式、觀眾的審美取向,都存在很大差異。「開始是按電視台的輸出方式製作的,有很多宏大場面,比如新帝登基、木蘭圍獵,這些在移動端很難看出效果。」提及這點,作為導演,汪俊有些遺憾。

汪俊說,如果當時就確定是拍攝一部網劇,可能就不會這麼拍了,會做一些調整。「我那天在iPad上看到如懿幾個大場面都感到很悲哀,自己費那麼大勁,結果烏塗一片什麼也看不見。」

乾隆登基那場戲,劇中找來了九百多個群演,指導禮儀規範,近千人在廣場集體行禮,營造恢弘氛圍,場面盛大。一場雍正大喪,一場乾隆登基,還有後邊的封後大典,每一個大場面下,都有細緻的小禮儀。

大場面重頭戲還有木蘭圍獵,汪俊說,那場面也很震撼,因為當年狩獵的有10萬人,特別浩大,也是滿人的習俗,如果是電視觀感會很好。「後來一想到這些就很沮喪,因為大家都拿著手機看,呈現的畫面就是一坨。」

史實

記載少反而創作空間大 劇本刪了10萬字

歷史上對於如懿的記載很少,劇組專門有一個歷史顧問。在劇本上,從2016年3月開始,《如懿傳》就開始劇本調整修改,100多萬字的劇本經過逐字逐句的調整,最終刪減了10多萬字。

史書中對於嬪妃的記載只有客觀事實,比如在哪一年生日,什麼位分,生了幾個孩子,什麼時候死,至於在宮中人和人之間的感情,誰都無法從史料當中捕捉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汪俊說,正因為歷史上如懿的記載非常少,反而留給創作的空間很大,「但至於最後夫妻二人為什麼撕裂,如懿為何斷發這種記載都太少了。」

除了如懿和乾隆的情感線,劇中如懿和海蘭之間的友情也是原著小說中一條重要的情感支線,對於這條線索的表達,在汪俊看來依舊是克制的。「書中對於這段內容的描寫比較激烈,二人之間的情感起伏也比較大,但是在劇中,這種很強烈的衝擊還是被縮減的。」

【回應質疑】

節奏慢?

新京報:有不少觀眾覺得《如懿傳》節奏緩慢,情緒鋪墊過於冗長,更希望開始就看到宮中的種種暗流翻湧。拍攝時有沒有考慮這個問題?

感情需鋪墊,不想像有些劇上來就一頓掐

汪俊坦承「現在看起來(前情鋪陳)這種可能有點老套了」,但他有自己的考慮。首先,比起描繪妃嬪之間的鉤心鬥角、明爭暗鬥,汪俊對於後宮的日常生活更感興趣。《如懿傳》最初的劇本花費了很多筆墨來講述後宮日常,有分位分、分宮殿等橋段,也有嗑瓜子、喝下午茶等場面。汪俊在讀過劇本以後,有一種後宮浮世繪的感覺。大家喝點下午茶,慵懶地曬太陽,聊聊宮裡的八卦。所以在《如懿傳》的前期,觀眾常常看到如懿和海蘭一起喝茶、繡花的情節。「我在營造一個比較真實可感的後宮生活,讓大家覺得好像在偷窺宮裡人的一顰一笑,他們每天的日常作息。讓觀眾相信這些人真的在紅牆下生活。」

但汪俊也意識到,作為一部影視劇,就要有戲劇性的事件,有衝突、起伏。所以,《如懿傳》中新增加了選秀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既可以解釋高晞月、皇后、如懿她們恩怨的起源,也可以為角色關係的發展奠定基礎。

劇集開篇對如懿和乾隆兩小無猜的鋪墊,在原著中,這個部分是沒有的,開篇直接就是雍正薨逝。汪俊認為這樣缺少對愛情的鋪墊,「這是一部愛情戲、婚姻戲,還是要以愛情戲的方式去敘述。」而到底應該如何開篇,也成為汪俊一直在思考的一大難題。在原作開篇,雍正薨逝時乾隆已經結婚6年了,「拍情感戲不能從老夫老妻開始,不能一上來這倆人就已經到了很熱的程度,然後再撕裂。」汪俊說,其他戲可以上來就簡單粗暴,但「愛情」需要鋪墊。起承轉合一直是汪俊作為傳統創作人看重的邏輯,汪俊始終強調,「創作要有依據,情感要有鋪墊」。在汪俊看來,二人的情感走向是劇集的脈絡所在,鋪墊到位了,最後乾隆意識到失去可貴的東西時,才有震撼力量。

增加的選秀和如懿進宮前的「前史」主要集中在前三集部分,這也成為全劇被詬病最為集中的幾集。對於網友覺得開篇節奏慢、汪俊表示,「凡事得講究依據,我不想做成有些劇那樣啥也不管,上來就是一頓掐,看你漂亮,對我有威脅就掐你,好像都合理。所以我希望它能有一個前史的過程。」

年齡老?

新京報:關於周迅的年齡,大家爭議也比較多,如果你直接切到她進宮後開始,爭議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了。

年輕階段沒幾場戲,真沒想到這是個問題

汪俊稱,覺得周迅少女感挺強的。周迅最開始少女的戲都是快殺青的時候拍的,是在演員狀態最不好的情況下拍的。因為劇組一直在想開頭怎麼拍,所以把開場放到了最後才拍。整部戲拍了九個月,周迅在拍攝期間就休息了大概三、四天,長期在組一直沉浸在角色中,白天拍戲晚上熟背台詞,長時間睡眠不足,最後的狀態不是很好。

關於大家說的演員老的問題,汪俊表示,從周迅和霍建華出場到雍正死就六年的時間,如果前六年換倆年輕演員,再過六年換成霍建華和周迅,長得就不像了,畢竟六年前沒幾場戲。他真的沒法幾場戲就找年輕演員,原來真沒有想到這是個問題。

儘管開篇的「少女感」引發了網友的瘋狂討論,但周迅在劇中依然貢獻出了教科書級別的演技。製片人黃瀾表示,開拍前就一度「苦等周迅檔期」,在她看來,如懿和周迅有共同點,都是「為愛而生」的女子,「如懿一生都希望追求愛情,她把愛情看得比什麼都重,這跟周迅一直塑造的螢幕形象很吻合。」此外,如懿需要從青年演到晚年,時間跨度很長,必須要有好演技才能駕馭,周迅是不二人選。

如懿這個角色也非常複雜,她是後宮的異類,在她的天性中,自由和獨立是一種潛在的意識。最值得一提的是,劇中提出了非常現代的感情觀——一夫一妻制。這個觀念經由西洋人郎世寧的口說出,卻深種在如懿心裡。

周迅有一場戲讓汪俊印象深刻:如懿坐在夕陽下面,周迅說,我就想哭,也不知道為什麼,如懿一開始是不想進宮的,現在陰差陽錯進來了,弘曆又那麼喜歡她,可如懿一直在被人陷害,很難獨善其身,往後宮廷的鬥爭自己就要捲進去了,周迅說她想到這些突然覺得好難過就哭了,「其實劇本沒寫這些。那時候我就覺得挺好,拍的時候我也沒喊停,一直在拍。」

在汪俊看來,這麼不適合在宮裡生存的女性,周迅把握得很好,一開始從置身度外,到無可奈何,被打入冷宮,後來差點在冷宮喪命,她才覺得太氣憤了,出冷宮以後就開始了她的復仇計畫,一步一步最後登上皇后的寶座。「她把那種淡然,不入世的、自由自在的靈魂詮釋得很好。」

關於聲音這個問題,汪俊表示,如果真給周迅配音,那真要被人罵死了,周迅這個聲音他能接受,畢竟周迅的聲音辨識度那麼高。主要演員除了霍建華之外,汪俊都堅持演員用原聲,他有台灣腔沒辦法。

脫離現實?

新京報:《如懿傳》著重描繪了帝王的感情、婚姻,有觀眾反映,後宮的感情生活和現代人離得有點遠?

不要期待任何外力來拯救自己

製片人黃瀾認為,一夫一妻是現代婚姻概念,放在古代,人性也還是有共鳴。婚姻是人性的圍城,婚外人覺得婚內很好,婚內人覺婚外很好,宮裡的人覺得宮外很好,宮外的人覺得宮裡很好。我們經常會把所謂的人生幸福都寄託於某一樣事情,皇上寄託於皇權,如懿寄託于愛情,阿箬寄託於權力,我們把所有未來自己對幸福的定義,都嫁接在一個外在的事物上面,希望夫君多愛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尊重,大家都希望一樣東西可以幫我們擺脫所有的恐懼,但這些都是奢望,會陷入更多絕望。

不要期待任何外力來拯救自己,不要期待城牆之外之裡的生活會不同,最終還是要靠自己拯救自己。

采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责任编辑:马一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