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群:「燕京八絕」樂見台灣非遺技藝的融入

2018年-10月-12日 10:52:00来源:台灣網

今年9月,「兩岸人文名家講堂」在台北敏隆講堂開講。清宮造辦處第六代傳人、北京燕京八絕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柏群,為台灣同胞們講述《燕京八絕與宮廷文化》,獲得關注。

赴台介紹「燕京八絕」,「親近感」很強烈

北京燕京八絕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柏群。

2016年,柏群曾組織金漆鑲嵌傳承人和工美大師前往台灣高雄佛光山,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燕京八絕精品展」。展示的作品在「皇家風範」的傳統技藝基礎上,增加創新的思路,所以受到台灣青年、中年等多個年齡層人群的喜愛。今年9月又赴台北為向台灣同胞詳細介紹「燕京八絕」的文化傳承、技藝特點以及新時期的創新發展。

「燕京八絕」具體指的哪八絕?――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柏群介紹,以「皇家工藝」為代表的「燕京八絕」,曾在明清時期盛極一時,開創了中華傳統工藝的高峰。隨著近期電視劇《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在兩岸的熱播,宮廷風一時間風靡兩岸。柏群說:「在兩岸的文化交流過程中可以感覺到大家對具有‘皇家風範’的‘燕京八絕’的還是很有興趣的。」

參與兩岸文化交流活動,柏群最直接的感受是三個字:親近感。他表示,這種先天的親近感,首先是源於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其次,中華文脈在台灣也一直得以傳承,兩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使得交往的過程中並不覺得陌生;此外,對新時期兩岸共同向前發展,對於「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兩岸也有深厚的共識。加之,台灣人文環境友善,這些都是親近感的來源。

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有基礎、空間大

談及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柏群認為兩岸開展文化交流合作既有共同的文脈基礎,也有相互借鑒的必要。台灣將中華文脈一直延續了下來,還是很質樸、傳統的國學。大陸在傳承中華文脈的過程中,結合新時代的需要,創新發展的很快,文脈和底蘊相對更豐厚,更深邃。他介紹道:「以‘燕京八絕’這一文化載體為例,我們的作品在台灣展出時,台灣同胞近距離欣賞精益求精的匠心打造之作,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柏群表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空間很大。因為台灣有傳承和保護的意識,對於傳統工藝也有一定傳承,但是工藝的極致精巧的製作之道還是大陸保護傳承得更好。以玉雕為例,他介紹,台灣的玉雕也是「非遺」的傳承,也已達到工藝品的水準。但是跟「燕京八絕」中的玉雕的所呈現出的極致還是不一樣的。「燕京八絕」源於宮廷造辦,屬於收藏級的藝術精品。

柏群進一步舉例,說道:「台灣也有漆藝,但是他們的風格跟大陸的漆藝是有差異的。由於地域的原因,可能受日本蒔繪漆藝、閩南漆畫的影響較多。‘燕京八絕’中的金漆鑲嵌,既有鑲嵌又有彩繪。因為它囊括了漆藝的精華,高度提煉各地的特色而成。」柏群認為,兩岸的文化交流合作,是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態勢,彼此都會很有收穫。

金漆鑲嵌作品。

玉雕製作工序。

展望兩岸交往交流,「31條措施」為之提速

雕漆製作工序。

今年大陸公佈的「31條惠及台胞措施」,其中第16條提出:鼓勵台灣同胞參與中華經典誦讀工程、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支持台灣文化藝術界團體和人士參與大陸在海外舉辦的感知中國、中國文化年(節)、歡樂春節等品牌活動,參加「中華文化走出去」計畫。符合條件的兩岸文化項目可納入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項目資源庫。柏群對此印象深刻,他認為「31條措施」的出台必要而且及時,對於加強兩岸之間的交往交流能夠起到提速的作用。

從「燕京八絕」傳承發展的角度出發,結合「31條措施」,柏群對兩岸的文化交流合作有自己的展望。他提出,「燕京八絕」宮廷藝術精品、「非遺」藝術經典的巡展可以走進台灣的博物館,走進台灣的大學校園,甚至走進社區,讓普通的台灣民眾也能近距離感受具有「皇家風範」的藝術精品。「燕京八絕」的傳承人可以舉辦技藝展演,和台灣同胞做技藝上的互動。如果台灣的年輕人願意學藝,也可以收他為徒,進入「當代造辦處」的傳承譜系。

柏群進一步解釋,「當代造辦處」是指以燕京八絕為核心,以北京特色非遺為基礎,以全國各地優秀非遺為外延的具有系統性和時代感,集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研究,展示、交流、推廣、設計、加工、製作、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創新型文化整合發展平台。他說:「以全國各地優秀非遺為外延當然包括寶島台灣。‘燕京八絕’樂見台灣非遺技藝融入‘當代造辦處’這一平台,既有考慮幫助台灣非遺發展的因素,也有希望寶島的非遺項目能夠在這個文化平台上有所記錄,有所展現的期盼。」

[责任编辑:韩静]

更多内容